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直接反映城鎮化的健康程度。”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三五”《建議》“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的目標做出說明。習近平指出,按照常住人口計算,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55%,城鎮常住人口已達7.5億,“問題是這7.5億人口中包括2.5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他們在城鎮還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帶來一些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相差約2.5億人,這一數據最早是由城市化委員會于2012年發布的。城市化委員會主任、原建設部總工程師金德鈞對比委員會發布的《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截止到 2012 年底,我國的戶籍城市化率是35.33% ”,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2.57%的數據后指出,二者“相差達17.24個百分點,涉及人口約2.5億人。這些人不全是農民工,但是絕大部分是農民工。他們雖然生活在城鎮、被統計在城鎮人口中,然而他們的身份認證和社會保障等都是游離在城市之外的。”金德鈞認為,應當賦予農民工平等的市民身份、尊重他們為城市發展做出的貢獻,“將這些在城市有穩定就業和居住的外來人口逐步登記為城市的居民戶口,使他們平等地享受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基本的公眾服務”,“只有認真地解決了這2億多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化,才算得上真正實現了人的城市化,也才能真正提高我們國家城市化的質量”。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早已提出,到202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這一目的與《建議》“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正相吻合;而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正是《建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對此做出分析:“‘十三五’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隨著農業人口轉移規模的縮減,大量吸納轉移人口的壓力可能會減輕”,同時“滿足人的高質量城市生活的需求”、“滿足人們進入城鎮后更高的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要求會提高,因此未來5年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向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轉型”,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夠進入城市的生活體系”,“享受與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正如王一鳴所說,“實現1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成身份轉變”這一目標的意義遠不止數字增長這么簡單。有評論人員表示,過去1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主要靠農民工支撐,隨著勞動年齡人口轉為負增長、人口紅利消失,我國城鎮化增速有減緩趨勢,城鎮化步伐應該由注重數量增長轉向重視質量提高,“1億人落戶城鎮”對穩定勞動力供給和培育現代產業工人隊伍都有重要意義。更有評論稱,長期以來戶籍對人力資源流動的限制、農民工落戶的實質性困難,在很大程度降低了中國勞動要素的分配效率和經濟增長效率,同時也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此次《建議》明確提出“加快提高城鎮化率,相信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戶籍制度帶來的各種問題”。
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
從“十一五”規劃“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十二五”規劃構建“二橫三縱”城市群格局,到“十三五”《建議》提出的“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揮城市群的作用始終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中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對此,“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未來5年“城鎮化將以城市群模式帶動中小城市發展推進”,“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
城市群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的區域發展主推手。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表示,伴隨中國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群地區已經成為今天和今后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也是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增長極點和核心支點,具有將各種生產要素流動匯聚與擴散的功能”,“若干重點經濟區即是重點城市群地區”。對于未來城市群建設的重點,方創琳認為,應著重推進“六大一體化,即區域性產業發展布局一體化、城鄉統籌與城鄉建設一體化、區域性市場建設一體化(打破過去的市場分割,實現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以及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體化”。
構建城市群一體化格局將如何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南大學地方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許源源分析稱,在我國未來5年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將會涵蓋我國幾乎所有的區域”。他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例指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主要優勢在于其區位,“它是聯結東西、溝通南北的未來核心區域”,“長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漢為核心,環長株潭城市群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極”,“環長株潭城市群要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新,將機械制造等第二產業、傳媒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引領中游城市群甚至全國,帶領中游城市群走出國門”。
《建議》中雖只提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8大城市群,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引導建設的城市群并不局限于此8個。城市化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肖金成表示,“規劃并未點出,但外界較為認同,也是需要引導建設的”是包括遼中南、山東半島、海峽西岸、關中等在內的20個城市群。關于城市群規劃的進展,方創琳透露,如今“哈長、成渝、海峽西岸3個跨省城市群規劃正在加緊編制中,今年年底前有望陸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