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街頭看到更多的嬰兒車
時間:2011-01-10 09:15:17
來源: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 作者:深圳商報記者 沈小妮
城市化進程中,“和諧”、“宜居”已成為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標。宜居城市怎么建,政府邀您來建言。1月8日晚7時30分,一場由市人居環境委主辦的“宜居之城·和諧之都”宜居城市公眾論壇在中心書城南區舉行。一個半小時的論壇上,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民間環保組織和學生,以面對面的對話形式,描繪城市宜居景象,暢談宜居城市的創建,更為深圳城市發展獻計獻策。在論壇接近尾聲時,十名稚嫩的小學生,真誠宣讀《“創建宜居城市”市民公約》,呼吁廣大市民用行動創造鵬城宜居未來。
嬰兒車指數衡量宜居度
1月8日晚上,中心書城南區階梯上座無虛席,一場以“宜居,我們的城市新理想”為主題的宜居城市公眾論壇吸引了數百名市民參加。為讓社會各界和市民共同參與到創建美好宜居生活的行動中來,這一場公眾論壇,是市人居環境委繼邀請百余市民細看深圳宜居“景點”之后的又一場“重頭戲”。受邀出席論壇的嘉賓,是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鋒,政協委員安邦強,著名文化學者、鳳凰衛視《縱橫中國》欄目總策劃胡野秋,美國布朗大學人類學博士后瑪麗安,搜房網副主編王方,電臺首席評論員林暉。此外,民間環保組織和十余名在校學生們也成為這次公眾論壇的一抹亮色。
晚上7時30分,公眾論壇在歡快的音樂聲中正式開始。一個有趣的“嬰兒車指數”,打開了嘉賓和市民們討論的話匣子。“嬰兒車在街頭出現的多少,正是一個城市宜居水準的全面考量。”這個來自上海世博會“和諧城市與宜居生活”論壇上的觀點,同樣得到了很多深圳人的認可。嬰兒車能不能上街,首先考量的是城市的設施和道路是否無障礙、安全性如何,其次考量這個城市空氣質量是否清新,如果污染嚴重,哪位父母敢讓孩子上街呼吸廢氣?此外,社會治安好不好,能不能讓人放心地推著嬰兒車漫步街頭?甚至,年輕的父母有沒有時間推著嬰兒車上街,有沒有更多的時間享受天倫之樂,同樣考量著城市市民的生活質量。
正是一個個像嬰兒車這樣的宜居細節才匯聚成為一個城市宜居的全貌。更多市民認為,建設宜居城市既要重視硬件建設,又要注重軟環境建設,必須從細節入手全面提升深圳的宜居水平。否則城市市容市貌再漂亮,如果治安不好,出門經常遭遇交通擁堵,那無論如何也談不上宜居。
交通出行成“最受關注話題”
在一個半小時的論壇對話中,交通出行成為“最被關注的話題”。無論是市民還是專家,高度一致地首先把討論的焦點落在了交通出行上。
作為宜居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環保、水電等城市支撐系統的缺乏,都將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短板”。一項研究表明,中國50個主要城市單程上班花費的時間為39分鐘,而歐洲只需27分鐘,中國比歐洲高出了12分鐘。如果依據中國最主要的15座城市,這12分鐘代表了每天上下班比歐洲要多消耗288億分鐘,合4.8億小時。這樣一個驚人的數字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城市的能源、環境和管理能力,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綜合標識。
嘉賓瑪麗安來自美國洛杉磯,她將洛杉磯稱為“全球堵車最嚴重的城市”。瑪麗安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她認為從時間長短來衡量出行是否便利是錯的,而應該以能否準時到達為參照。“如果你從更大的宜居角度思考,我能保證我在約定的時間內上班,就不會產生壓力。能準確地跟孩子約定幾點鐘吃飯,跟老人約好幾點來接她,而不用總擔心會堵在路上無法如約而至。”瑪麗安提出實現這些不是科技,私家車不是最理想的解決問題方案,反而是越來越簡單,或者是走路,或者是騎自行車,或者是地鐵,都能實現準確控制空間出行的問題。
無論是自行車的低碳出行,還是發達的公交出行,抑或是方便的私家車出行,深圳機動車保有量超過170萬量,接近飽和的狀態,已經讓深圳交通越來越堵。深圳離“堵城”還有多遠?城市交通擁堵的出路在哪里?交通擁堵已經成為當下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城市難題。城市是否宜居,和諧交通至關重要。
宜居社區應該生機勃勃
家里的老人能很好地跟社區融合嗎?能否找到休閑娛樂?你和你的鄰居認識嗎?社區里是否有一到兩個社交集會的場所?
在市民余女士的心目中,她認為盡管深圳的環境不錯,但社區配套不完善,購物不方便,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存在有待改善的空間。政協委員安邦強提出,宜居的社區應該具備方便、舒適這兩大特性,不用走多遠就能到達目的地,有可供休閑、娛樂、健身的好去處,社康配套應該跟上。
社區是與市民最密切相關的“城市細胞”。深圳宜居城市的創建,置業宜居依然是政府的首要工作,也是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應該不斷加強配套設施的建設,如購物商場、學校、老人兒童活動中心等,擴大綠化面積,種植花草樹木建立林蔭道和綠化帶,讓居住的人民群眾感到家的便利和溫馨;建議政府牽頭聯合街道物業公司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互動活動和親情關愛游戲,形成左鄰右舍有關愛,樓上樓下常來往的和諧城市文明社區,構建和諧文明友愛的宜居家園。興建一批文化體育設施(這些設施應向原特區外的偏僻落后社區傾斜),開展豐富多彩的小區和社區文體活動,使廣大居民住在其中,樂在其中。
市民專家論壇交鋒 宜居觀點激情碰撞
“深圳該建一座怎樣的理想宜居之城?”“我們該如何破解城市發展新難題,遠離城市病?”“在邁向宜居理想生活的道路上,我們該如何走出一條低碳發展的新路?”……1月8日晚,在面對面的宜居城市公眾論壇上,無論是嘉賓臺上的專家,還是聽眾席上的市民,都認真思考著這一道道事關深圳未來發展的難題,論壇上,市民專家各抒己見,宜居觀點大碰撞,不斷擦出精彩的火花。
能否回歸“自行車大國”?
當小汽車堵在路上一動不動時,不少人開始懷念自行車;當空氣中的灰霾粉塵有害物質近八成來自汽車尾氣時,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吁騎自行車“低碳出行”。中國曾經是“自行車大國”,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陷入汽車擁堵的困境中。深圳也不例外。
論壇現場的市民鮮明地表示,提倡低碳環保出行,不能以不吃飯來響應。還是要為了便利,為了錢包來著想。還需要很多配套,來支持低碳、公交,如果沒有這種政策,回到自行車王國不可行。現在談低碳出行過早了,必須要配套措施。
另一名市民則表示,低碳生活越來越困難,幾乎不太可能,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關回去很困難。大家都在爭取空間,都在爭取資源,私家車確實給生活帶來便利,限制是不可能的事情。交通出行講究快捷舒適成本低,擠公交不舒適,也不快捷,要轉車,還要等,夏天在太陽下曬,大巴目前還不是一個良好的出行工具。阿姆斯特丹也是自行車王國,政府對自行車有極大支持,擁有咖啡色的自行車專用道。在缺乏配套設施和法律保護的前提下,很難讓市民自覺選擇自行車低碳出行。
對自行車出行,胡野秋也提出質疑:騎自行車是大家追求的理想,但也是一個夢。真的騎自行車,我們的城市已經沒有為自行車設計的路線了。過人行天橋,必須扛著車過天橋。如今的城市里沒有自行車生存的空間。
能否重建“熟人社會”?
深圳人來自全國各地,互不相識。高空拋物,引發論壇市民專家對“熟人社會”的激辯。胡野秋認為,宜居城市更重要的不是在硬件上,深圳跟別的城市不同在于是完全的移民城市。如何在陌生人的社區里構建社區文化,如何重新建構人際關系?他提出,不少深圳人缺乏安全感,深圳人焦慮,情感的寂寞,精神的空虛,都源自“陌生人社會”。
一名市民提出反對的聲音,他認為“熟人社會”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城市人口流動性很大,而且一個小區里數萬居民,很難重建“熟人社會”。他認為,我們不能呼喚道德,退回傳統社會。應該靠嚴格的法律,形成好人越來越好,壞人不敢干壞事的社會氛圍。
“創建宜居城市”市民公約
共同創造宜居未來
城市,夢想開始的地方;宜居,人類共同的夢想。
建設一座民生幸福的宜居生態城市,這是深圳在新的歷史起點確立的城市發展新目標。
這是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面對多年高速發展后出現的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等一系列問題,深圳及時轉變發展理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城市空間,轉變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探索一條引領中國城市轉型的科學發展新路。
這是順應深圳人民要求的主動轉型。深圳樹立“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以民生幸福作為城市發展追求的終極目標,努力打造市民可居、安居、康居、樂居的城市環境,讓深圳這座城市更加適宜人們居住和生活,讓深圳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今年9月,深圳全面吹響了建設宜居城市的號角,出臺了《深圳創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力爭用10年的時間建設一座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功能完善、人民群眾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
我們是城市的主人,是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者,也是宜居生態家園的受益者,宜居生態城市這一理想的實現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讓我們行動起來,攜手共創美好的宜居未來。
1.做宜居城市的建設者,共同參與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積極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
2.做低碳生活的踐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節水、節電、節約能源,降低碳排放。
3.做生態文明的傳播者,樹立生態道德意識,關愛生物,善待生命,愛護自然。
4.做宜居家園的守護者,不亂扔亂倒垃圾,不損毀公共設施,不踐踏花木草坪,共同維護優美的城市環境。
5.做低碳出行的行動者,購買清潔能源和小排量汽車,出行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6.做綠色消費的倡導者,合理飲食,適度消費,重復使用塑料袋或使用環保布袋,少用一次性用品。
7.做文明風尚創造者:以創建文明城市為己任,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培養文明習慣,爭做文明表率。
8.做人居環境的監督者,敢于批評危害環境的人和事,勇于監督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勸阻和制止不文明的陋習。
9.做宜居城市的宣傳者,積極宣傳宜居深圳理念,共同營造宜居生活氛圍。
深圳市人居環境委
二一一年一月八日
專家觀點
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鋒,政協委員安邦強,著名文化學者、鳳凰衛視《縱橫中國》欄目總策劃胡野秋,美國布朗大學人類學博士后瑪麗安,搜房副主編王方,電臺首席評論員林暉。
王鋒: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城市的建筑,交通與人的關系,應該歸結于規劃問題。規劃體系比較完善,有序,就能保證城市建設和分布比較有序,就能保證人的出行和生活工作有序。
深圳按人口密度來算可列入最擁擠城市的行列,但是從交通方面、商業區布局來看,總體規劃上還算是比較先進的。產業引導把人群進行合理分布。包括建筑、商業跟著產業走、人群走,城市就比較有序了。
最近幾年,深圳人口增長太快,聚集太快,如今強調特區內外一體化,這個過程實際是把大量產業從市中心向關外疏散的過程,同時也是把大量人口包括交通設施、建筑向關外疏散的過程。
交通角度來講,就是一個怎么利用公交設施,來避免比較擁堵的現象。深圳擁有一些比較好的條件,包括地鐵建設,利用好公共交通,都可以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
在社區配套建設方面,政策應該鼓勵發展商給居民提供活動空間。目前深圳的容積率規定還比較保守,建筑占地大,公共活動空間少。政府可多做些探索研究,給老百姓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城市更新,閃亮的一面在關內,關外很多還需要大量促進。深圳的土地很緊張,城市更新,把老的建筑大大更新,改變社區配套不完善的方面。
瑪麗安:布朗大學人類學博士后
美國在交通上是個失敗的例子。以二戰后的美國為例,為了發展郊區,想把城市里的人搬出去,拼命蓋房子,都是別墅,鋪路越來越多、寬,過了20年基本把市里人搬出去到郊區,以為環境能夠變得更好,可結果卻是進市里上班要耗費2個小時。如今更多的年輕人又搬回城里住。洛杉磯也成為全球堵車最嚴重的城市。
從時間長短來衡量出行是否便利是錯的,而應該以能否準時到達為參照。如果從更大的宜居角度思考,我能保證我在約定的時間內上班,就不會產生心理焦慮。能準確地跟孩子約定幾點鐘吃飯,跟老人約好幾點來接她,而不用總擔心會堵在路上無法如約而至。私家車不是最理想的解決問題方案,反而是越來越簡單,或者是走路,或者是騎自行車,或者是地鐵,都能實現準確控制空間出行的問題。
林暉:電臺首席評論員
有車沒車都一樣煩。在中國很多大城市到了臨界點,北京已經開始私家車的“計劃生育”。以前出于刺激消費,一直在對有車的人進行補貼,在深圳來說,租一個車位一個月才幾百塊錢,好像跟樓價便宜得有點不尋常,一個十幾平方米的車位,如果是房子,多少錢一個月?買房子不買車實在太吃虧,買房子已經給了車位以補貼。私家車的計劃生育,如果用市場手段,保有成本要大幅提高。
胡野秋:文化學者、鳳凰衛視《縱橫中國》欄目總策劃
北京作為首都,被稱為“首堵”;如今深圳是否會變成“深堵”,我看越來越有惡性化的趨勢。決定一個城市交通的核心問題,是人的生活方式,拿硬件來看,深圳的道路寬度比歐洲很多城市寬,但是歐洲在最高峰的時候堵沒有這么惡性,所有私家車都是在自己道上認真開著,受良好駕駛習慣的支配。深圳30年一下進入汽車時代和生活,沒有建立應有的汽車文化,司機能搶一秒絕不停半秒。這種行為最終讓道路變得異常擁堵,擁堵中很多是小的擦碰,你也不讓,我也不讓。
駕駛習慣影響整個道路擁堵問題,已經深入到了人的潛意識中去。擁堵中形成的焦慮,都市人特有的焦慮癥。如果急匆匆的心理不改變,設施再改變仍然會堵車。香港70%以上道路都比深圳窄,香港擁堵沒有這么惡性,一個十字路口有時等半個小時,還是人的問題。
安邦強:政協委員
在沒有汽車的時代,人們都希望生活在河、江、湖周邊,生活方便,灌溉方便,出行方便,以水為主軸線來規劃生活。在交通的問題上,深圳已經擴大特區,規劃應該有一點大手筆。如果今天不大手筆一些,今后的開支還會更大。規劃一定要超前,一定要到位。
王方:搜房網副主編
關于深圳城市的創新與發展,我要與市民們分享一個關鍵詞“深耕”。意謂,植根于深圳,堅持創新與發展。當一塊田地要播種、插秧之前,先須犁田,把田地深層的土壤翻上來,淺層的土壤覆下去。深圳提出創建理想宜居生態之城正是另一種“深耕”,即是把這座城市的幸福感、適宜人們安居樂業的土壤翻出來!
不可否認,深圳的城市在變大,而城市更新也在加快。在深圳快速發展的同時,市民的歸屬感越來越弱,越來越焦慮。城市更新成為本年度熱門關鍵詞,其實,應該把城市更新、改造放到“再造魅力故鄉”的高度上考慮。我們一邊拆,一邊建,在成長的同時,卻少了些溫暖與回憶,因此在城市變大時也需要沉淀。
本版撰文:深圳商報記者 沈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