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之需,園區建設亟待破解“四難”
永清經濟開發區原為永清縣臺灣工業新城,是全省首批省級工業聚集區,作為北京南城的延伸帶,具備承接北京產業,特別是服裝加工業轉移的獨特區位優勢。開發區地處歷史上的永定河泛區,沙荒地多,人均占有耕地較多,農田基礎設施落后,土地經營效益差,農民收入低。如何把區位優勢利用好,把農民問題解決好,是園區開發建設中最現實的問題,具體實施中,最突出的是“四難”。
一是入園項目“征地難”。搞園區、上項目,不可避免要征占納入園區發展規劃的農村集體土地。由于缺乏相應的利益共同點,村民往往在土地征占前采取各種辦法設置障礙、要求提高補償。園區成立之初,一度因為征地難、征地慢,步履維艱,好的規劃和項目難以落地。2009年實行征地區片價后,由征地補償標準問題引發的爭議大幅下降,但由青苗和地上附著物補償引發的糾紛相對上升。一些農民在征地前搶栽搶種、漫天要價,經常難以達成補償協議,再加上辦理征地和農地轉用手續審批周期較長,一些項目要么因為征地時間過長錯失良機,要么因為未批先用、邊報邊用等違法用地行為引發群眾上訪。
二是失地農民“保障難”。目前,在征地中主要實行一次性貨幣補償,這一做法一時省了事,但也帶來一些潛在的矛盾和問題,一些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也失去了長期、穩定的經濟來源。由于不善理財,甚至在一夜“暴富”后肆意揮霍,一些農民很容易在短期內將征地補償款“花光用盡”,加之缺乏足夠的技術技能,單靠社保及打工無法保證家庭的長遠生計。一些農民在征地補償款消耗殆盡后,成為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的“三無”農民。一些人在生活無著落后又以地價上漲快、征地補償低為由,繼續向開發區或用地企業索要補償,使征地區域成為社會矛盾集中的多發領域。
三是前期開發“融資難”。建設初期,園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既要為園區的路電水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量建設資金,又要向失地村民支付可觀的土地征占費用,無論是以政府為主的模式,還是以園區及開發商為主的模式,在項目尚未到位、效益尚未產生的情況下都會面臨很大的融資壓力。與此同時,農民獲得征地補償款后,往往缺乏有效投資渠道,形成事實上的資金閑置,并隨著時間推移和物價上漲帶來資金貶值損失,難以充分發揮對農民長遠生計的保障作用。園區建設資金緊張與農民補償資金閑置并存,成為很多園區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四是以城帶鄉“統籌難”。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路徑,而現行征地模式容易使農民在園區發展中成為“失落者”,在獲得征地補償金后便與原有的土地失去關聯,與園區發展失去關聯。一些農民失去土地后,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被邊緣化,面臨“失地”又“失利”的雙重失落,既無法享受土地帶來的政策紅利,也無法享受在原有土地上園區發展帶來的紅利,成為沒有市民特色的“市民”和沒有土地的“農民”。農民和園區在土地利益上的“此消彼長”,極易導致區內農民與園區、企業感情的“隔絕對立”,不利于園區持續發展,不利于城鄉統籌發展,由此還可能帶來一些隱性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