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報告客觀分析了陜西省榆林市的發展歷程、現狀、環境與條件,將榆林的發展定位為:世界綠色能化之都,陜甘寧蒙晉(接壤區)區域中心城市,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并就榆林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能源化工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未來空間布局、新型城鎮化、水資源保障、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提出參考意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環保部、中國社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出席本次研討會,為榆林的長期發展出謀劃策。
創新是基石
“百年戰略不僅是時間的跨度,實際是研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未來20年,如果榆林經濟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長,20年以后人均GDP就可以達到2.65萬美元。創新是構筑榆林百年戰略最重要的基石。”劉世錦說。
劉世錦表示,創新包括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榆林下一步要以自然資源優勢和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大跨國公司、國內大企業及國內外科研機構的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引資來促使創新要素向榆林聚集。榆林要建設研發中心,培育重點創新型產業群。政府要創造發展的環境,特別是注重培育創新的要素,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榆林地區神木等縣的醫保制度在全國很有影響,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形成以人為本的服務體系,最終解決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成果共享,這樣才能為持續發展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劉世錦說。
優勢是能源
“榆林是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它的經濟發展正好遇到中國重化工業飛速發展的時期,抓住了很大的機遇。一個經濟體產業結構應該轉型,老保持第二產業打頭的產業結構,要強國富民是不可能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說,要從過去為生產型社會配套的產業結構向增加居民收入、重視消費、擴大內需轉變。中國經濟過去用工業化推動經濟增長,今后經濟增長要既依賴工業化,也依賴城鎮化,在城鎮化和工業化之間均衡配置資源。
“跟周邊內蒙古鄂爾多斯、寧夏、山西相比,陜西榆林的優勢是傳統能源,比如油、煤炭、天然氣,三大資源比較全,這在全國并不多,將來產業鏈發展的重點可以放在三大傳統能源的結合,以及傳統資源跟新能源的結合上。”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煉油及煤制燃料處處長劉紅說,新能源發展和煤炭、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的結合將來是發展重點,產業轉型的切合點還是機制創新,重點在政府創新。
對榆林未來的發展,中國社科院西部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凱給出的建議是: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三化互動。“榆林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經很高,二產的比重是66%,下一步需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在內蒙古和陜北都要探索,GDP的高速增長如何與居民收入增加協調起來。”
魏后凱表示,從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經驗看,中心城市要做大,應該是人口和產業協調起來,實現基本功能服務的均等化,并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點。
發展要持續
“新疆發展規劃里提出生態立區,江蘇、浙江、海南、上海浦東紛紛提出要環境優先、環保優先,榆林也要把生態環保提到基礎性地位,榆林首要的任務就是打造綠色政府。”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劉鋒看來,榆林目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前期,向中期過渡,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的階段,資源型城市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要重視發展持續性的問題。
榆林2009年人均GDP為5700多美元,非農產業的比重達到92%。“榆林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經濟增長過于倚重能源重化工業,這種情況不利于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必須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劉鋒說,今后要改善收入分配關系,逐步實現發展的公平性和平衡性。
經濟要轉型
榆林素有“塞上名珠”之稱,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努力,榆林位列陜西省經濟總量第二位,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輸出地。
“就榆林百年發展戰略而言,更多是資源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實際上是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社會轉型的問題。”榆林市市長胡志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胡志強表示,當前榆林發展中面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區域南北經濟、城鄉發展失衡,生態脆弱,交通滯后,經濟快速發展掩蓋的管理方式粗放,財稅大幅增長掩蓋的民生問題。
“榆林要打造高端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和以人為本的公共管理體系,總體目標是在榆林實現現代民生經濟。”中共榆林市委書記李金柱表示,要把此次研討會的成果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去。
榆林現代產業體系的近期發展方向是壯大以煤炭為代表的資源型優勢產業,突破煤炭熱解、現代農業等特色產業,培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文化旅游等接續產業,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科技研發、生活服務等支撐產業。
總體上看,《報告》把未來榆林發展分為三期四個階段,近期是2010年到2020年,中期是2021年到2050年,遠期是2051年到2100年。到2015年,力爭使榆林市能化產業邁上新臺階,綜合實力進入地級城市的50強;到2050年,把榆林全面建設成現代化發達城市;到2100年,使榆林經濟再上臺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把榆林建設成為繁榮、富裕、和諧、高度知識化的發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