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全國31個省市GDP數據,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的GDP增速分別為2.6%、6.1%、5.1%,繼去年經濟增速全國“墊底”后,三省經濟指標再居全國后五位,經濟增速持續滑坡。
作為曾經引領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舉足輕重的重工業基地,東北地區曾以獨有的優勢支撐和引領中國工業化進程,但如今卻由于經濟板塊出現整體下滑成為全國四大板塊中經濟總體指標最低的區域,并被一系列不利因素裹挾其中陷入蕭條,轉型升級成為迫切與必須。國家亦為此出臺多項支持東北振興的若干重大政策舉措,力促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致使東北經濟下行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希望又在何方,此前的政策效應有沒有顯現?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深入企業一線展開調研、尋求答案,試圖還原當下東北經濟全面真實的發展樣態。
整個夏季的酷暑絲毫沒有暖熱東北地區冷冰冰的經濟數據,這個夏天,東北地區品味著冰火兩重天的滋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東北地區曾因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出現嚴重不適應的“東北現象”,而從當前情況看,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并已引起各方關注,更有輿論認為這是經濟新常態下出現的“新東北現象”。
以吉林為例,今年上半年,吉林省經濟增長6.1%,仍落后于當期全國增速—去年,該省這一數字達到6.5%,盡管位列東北三省第一,但已排在全國后五位。
和遼寧、黑龍江一樣,與橫亙在眼前的結構性、體制性障礙進行決戰,破除“新東北現象”,吉林時不我待。
重化工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
6月迄今,一汽-大眾“降薪”一事,一直是坊間關注的熱點—由于自今年2月起銷量持續同比下滑,該公司不得不調整績效獎金,一線員工收入因此下降10%~20%。
對整個吉林省來說,這都是個令人倍感寒意的消息—作為吉林省第一支柱產業,汽車產業一度占據該省工業總量的1/3左右,因此,當地素有“一汽‘打噴嚏’,全省都‘感冒’”之說,而一汽-大眾正是該省汽車工業的創利龍頭。
2014年,吉林經濟增速本已堪憂,但一汽-大眾以銷售174萬輛、同比增長14%的傲人業績,問鼎中國車市銷售冠軍。而今年,全國車市持續冷清,無疑讓吉林經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吉林是我國結構矛盾最為突出的省份之一”,2008年,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的蘇向坤,就在《吉林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一問題。
這種“結構性”矛盾,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工業結構較為單一,重化工業占比較大—長期以來,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三大產業,分別占吉林省GDP的10%、7%、9%左右,“一柱擎天”、“二人轉”、“三國演義”現象突出,這些重點產業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高達近85%。
其次,國有經濟比重過大,民營經濟不發達—雖然經過持續改革,國有經濟占該省經濟總量的比重已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國30%的平均水平。
再次,一、二、三產業發展失調,第三產業明顯滯后—2014年,吉林省第三產業比重為36.2%,低于全國約10多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例為52.8%,高出全國高10個百分點以上;農業比例為11%,仍是農業大省。
工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方面的矛盾,始終是吉林的潛在隱憂,使該省經濟抗風險能力偏低。如今,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生產資料、資源類產品的下游需求明顯減小,重化工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其中國企更是一時“船大難調頭”,兼之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不發達,三大結構性矛盾集中凸顯,釋放出疊加效應,當地經濟增速難免明顯回落。
構建多業支撐的新格局
7月16日~18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吉林省調研,在敖東藥業,習總書記的到來,讓全體職工興奮不已,“這是對企業的莫大鼓勵!也更堅定了我們大踏步發展的信心!”該集團董事長李秀林說。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把醫藥健康產業培育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是吉林省重大戰略之一。
“吉林的優勢在哪里?是生態。哪個產業最能發揮吉林比較優勢,與生態資源相輔相成?”對這個問題,趙曉君的回答是“旅游業!”
身為吉林省旅游局局長,趙曉君現在很忙—為把旅游業培育成又一新興支柱產業,2014年,該省開工建設旅游項目232項,今年,這一數字增長為243個。
隨著一批超百億元項目鑲嵌在白山松水中,吉林省旅游業開始高歌猛進—去年,該省接待海內外游客同比增長17%,旅游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5%,比全國增速高出14個百分點,成為全省增長最快的產業。
“意義更為深遠的是,旅游業關聯著上百個行業,它的快速挺進也給相關產業開辟出廣闊空間。”趙曉君介紹,目前他們正全力推動旅游業與相關產業融合,比如,依托一汽、吉化等企業量身訂制房車、滑雪板、高爾夫球桿等產品或相關生產材質,積極構建中國北方旅游裝備制造業生產基地。
一個更加提振人心的消息是,今年下半年,作為我國第一顆商用遙感衛星,“吉林一號”即將發射升空,這是吉林省加快結構調整的又一重大舉措。
“吉林省在航天科技研發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到神舟九號,其上用于拍攝、瞄準的攝像機,都是由長春光機所研制的”,在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衛星總裝大廳,工作人員一邊緊張地調試“吉林一號”衛星,一邊告訴記者,該項目的建設將拉動光學制造、機械制造、光電傳感、新材料等產業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引領和輻射功能。
據了解,“吉林一號”由四顆小衛星組成,而吉林省的規劃是“2020年之前,要有60顆衛星上天;到2030年左右,實現138顆衛星在軌”,從而帶動航天信息產業集群發展。
破除體制性障礙
補齊民營經濟短板
“服務業比重過低,民營經濟不發達”,是吉林經濟結構的又一短板。
綜觀該省民營企業分布狀況,不少都集中在汽車、化工兩大板塊,主要是為一汽、吉林石化、吉林油田等大型國企“做配套”、“跑龍套”,“寄生”特征十分明顯。
這種經濟生態的重大缺陷在于,相關國企一旦遭遇市場寒冬或發展瓶頸,依附其上的大量民企就會深受影響,“日子更加難過”,從而放大對全省經濟的沖擊力度。
“今年因汽車銷量下跌,車企開始調整排產計劃,縮減產能,我們的訂單量應聲而落”,長春一家生產汽車離合器的民企老板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公司已把月產量降低了1/3。
如何讓民營企業的布局更合理,特別是通過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做大服務業?對于吉林省來說,在努力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的同時,還必須破除體制性障礙。
東北老工業基地“最先進入計劃經濟,最晚進入市場經濟”,受計劃經濟長期影響,形成了典型的“強政府、弱市場”格局,與東南沿海相比,政府的手伸得過長,管得過多過細,一些地方不注重安商、穩商和富商,動輒檢查、收費、罰款,還有部分干部存在“以權尋租”行為,使“軟環境”飽受詬病,被稱為“開門招商,關門打狗”。
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吉林省省長蔣超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體制問題”是影響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根本問題之一,只有盡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營造公平競爭的經商環境,才能激發出市場活力。本著這一思路,2013年以來,吉林省已把592項省級行政審批項目陸續減少到了234項,“瘦身”幅度達60.5%,非行政許可項目則基本實現了“零審批”。同時,省級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由36項減少為22項,減少38.9%。
據悉,按照吉林省的計劃,到2017年,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數量要力爭達到240萬戶以上,比2012年增長1倍,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65%以上。
潮涌松江,風起長白。雖然難以在短期內畢其功于一役,但對所有吉林人來說,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