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交警局相關負責人向《法制日報》記者透露,該局正在與多家征信機構聯合建立深圳交通參與者征信體系,意將交通違法與個人信用貸款、買房等掛鉤,以此遏制行人闖紅燈等交通違法行為。
地方交警部門將闖紅燈違法行為納入個人征信體系,影響其貸款、買房、就業、保險等,使其“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以此來遏制闖紅燈交通違法行為,應該說體現了地方“猛藥治疴”的決心。
但是,社會征信體系事關重大,涉及人們生存、生活、社會交往的重大公民權利,將信用管理作為新型的社會管理手段,務須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闖紅燈作為一種輕微違法行為,成為公民信用污點,須有充足的法律依據。納入征信系統不能成為行政部門管理的“捷徑”,不能因為行政管理的方便和急功近利,而讓公民付出與其違法行為不相對稱的法律代價。
一是,國家層面尚沒有就“信用”立法,社會信用管理體系還很不完善,記錄個人信用污點并發揮多部門“聯合懲戒”的“大殺器”作用,應該慎之又慎,充分注重法理基礎和可行性。闖紅燈作為交通違法行為,自有《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專門法律規制,如果行政處罰之外再施以社會信用體系的“惡評”,本身屬于法外施法,在國家法律缺乏的情況下,至少也應有部門規章或地方立法等依據。深圳交警局作為地方執法部門,直接“與多家征信機構聯合建立深圳交通參與者征信體系”,并沒有相應的立法依據或法律授權,這些征信機構是否配合也是未知之數。
二是,征信體系是社會系統工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搞單兵突擊,而且征信一般與民事契約、經濟活動關聯,不是一個“大框”,什么都往里面裝,交通違法主要應立足于交通執法本身解決,否則會適得其反,讓征信體系因為濫用而混亂不堪。如果簡單把闖紅燈的“中國式過馬路”納入信用污點,那沖搶斑馬線的“中國式駕車”呢?征信體系豈不成了可以取代法律的無所不能的“萬能法”了?
三是,闖紅燈屬于輕微違法的“小惡”,雖不可“以惡小而為之”,但民眾心里把這種“小惡”歸屬于一般道德范疇,且有“法不責眾”思想,交通處罰重在宣傳教育和引導,簡單以行政強制、信用懲戒強推文明素質建設,不但缺乏民意基礎導致效果堪憂,而且行政處罰之外再施以嚴厲的信用懲戒,執法過于嚴苛。試想,社會對刑滿釋放者都包容接納,闖了紅燈就留下“信用污點”,處處受限,豈不荒唐?
闖紅燈要嚴加整治,但務須依法有據,治理闖紅燈本身也不能“闖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