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共繪,以城帶鄉謀突破
一場轉變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把剛剛覺醒的皖北推上了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快車道”。皖北多市的主要負責同志向記者坦言,由于尚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皖北地區要完善發展條件,強化發展能力,走上內生發展的良性軌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城鄉統籌發展,實施‘規劃共繪’,已是迫在眉睫。”宿州市委一位負責同志說。城鄉產業規劃、用地規劃的紛紛“出爐”,就業、社保、醫療等與城鄉統籌配套文件的接連實施,顯示出皖北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勇氣與決心。
空間布局的合理對接,加快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
淮北將全市劃分為城郊、近郊、遠郊3個圈層,分別采取“采煤塌陷搬遷、集鎮改造開發、建設征地搬遷、空心村整治、并村自建”5種模式積極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即將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產業集聚、功能完善、和諧穩定的新型小城鎮和新型農民社區。 2009年,該市已重點建設了14個農民集中居住區,總投資10.6億元。宿州市提出,中心城區加快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發揮中心城市對縣城和郊區的輻射、吸納、帶動作用;鄰近郊區煤礦主動接受中心城市的輻射,將生活區建設或遷移至主城區,直接享受城市發展的成果和文明;遠郊強化產業支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
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構筑了城鄉一體化的堅實支撐。
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沒有固定的模式供參考,皖北以探路者的姿態,正試圖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對于社會保障、戶籍制度、發展資金供給等政府支配的資源,要從政策上保障城鄉資源共享。”宿州市相關部門如是表示。亳州市結合皖北開展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實現“政府得土地,農民得實惠,企業得效益”的多贏局面,從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體制機制的突破,引領了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乃至觀念意識的對接,也推動了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01年,宿州、亳州、阜陽的城鎮化率分別只有16%、19%、21%。經過10年努力,2009年,宿州、亳州、阜陽三市的城鎮化率已分別躍升為33.3%、33.2%、32.4%。
產業共融,優勢互補盼雙贏
城鄉產業共融,正在成為皖北地區謀求以城帶鄉,促進互動雙贏的一體化發展路徑。
12月12日,記者走進阜陽市太和縣有名的“億元村”——港集村。一座座造型各異的別墅就是農民們的家。村里的老人說,20年前,雖然幾乎家家都從事人發加工,但家庭式作坊的生產使多數人僅能解決溫飽。近年來,太和縣積極籌建港集發制品工業集聚區,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信息、資源上進行優勢互補。原本普通的人發產品一躍成為“軟黃金”、“黑黃金”。城鄉產業共融大大激發了農村經濟活力,像港集村這樣的“億元村”,在阜陽市已不下9個。
以園區經濟理念促進“塊狀經濟”崛起,是皖北地區統籌城鄉產業配置和空間布局的重要探索,從而使得有限的資源要素達到最優的空間布局和向高附加值產業配置。
在宿州市,“石文化”和“石經濟”成為城鄉產業共融的“金手指”。靈璧石每年交易額3.5億余元,相關產業產值達200多億元。宿州市還匯聚天下名石,舉辦了四屆靈璧石文化節,招商引資碩果累累,對于加速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具有重要意義。蚌埠市以城帶鄉,發展特色經濟,優化整合農業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促進鄉鎮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淮北市繁榮近郊經濟和礦區經濟,統籌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絕非‘同質化’,必須要充分做大特色產業。 ”宿州市發改委總經濟師岳德璽說,今后,城鄉產業共融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注重發揮農業資源、能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做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文章,實現城鄉產業的同步躍升。
成果共享,均衡發展促和諧
泗縣大高圩村七旬村民高學美,30年前在自家的土墻上畫了一幅水彩畫,畫里的村莊有典雅別致的洋樓、繁花似錦的公園、熱火朝天的工廠,還有行駛在寬闊大道上的公交車和出租車。如今,畫上的一切變為現實。老人不懂啥叫“城鄉統籌”,但明白一個理:“俺莊戶人的生活都快趕上城里人了。 ”
在城鄉基礎設施和環境差別不斷縮小的同時,城鄉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近。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宿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則達到17.3%;淮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
目前,皖北地區正在著力構筑更加健全的城鄉就業社保網、城鄉健康保障網、城鄉文化教育網,改善農民工生產生活條件,強化對農村勞動力培訓、規范勞動力市場;同時,大力建設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逐步縮小基礎教育和城鄉文化建設水平的差距。
在皖北農村,部分農民已能享受和城里人接近的教育、醫療、保障、就業等公共服務。 12月10日中午,在渦陽縣龍山鎮農家書屋,記者遇見了來這里看書的張啟發老漢。 “這里是咱農民的‘文化糧倉’,看書、看戲,還有人教上網。 ”在老張帶動下,過去的“牌友”都喜歡上了看書、上網。在這里,他們學科技、長見識、增才智、怡情趣,富了腦袋,鼓了錢袋。
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正為皖北振興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何雪峰、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