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的萬億市場正在開啟。8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密集發布了多個省份重點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截至8月11日,已有18個省份的投資計劃披露,涉及到的總投資為264.89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為75.92億元。專家表示,“綠色經濟”已成為必然發展方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正在成為很多地方的主動選擇。水污染治理能夠拉動的投資需求也是“穩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萬億治水市場大幕開啟】
8月7日、10日、11日,國家發改委分3次連續披露了18個省區市的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投資方向集中于污水處理、污水改造、建設管網、污泥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
這是對此前4月國務院正式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的具體落地措施。按照“水十條”的部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以及工業廢水排放控制等都是重點治理領域。去年7月份,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副處長汪濤曾表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投入預計達2萬億元。而按照業內機構的測算,要完成“水十條”的相應目標,到2020年能夠拉動的市場投資規模約為4萬億—5萬億元,萬億治水的市場大幕正式拉開。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環保投資有一個天然壟斷性在里面。從政府角度來講,可以通過財政的方式采購社會資本的環保服務,使他們的固定資產投資轉為經常性預算投資,同時也可以在稅費、電價水價、用地價格等方面給予這類PPP項目一定的補償和優惠,讓社會資本有可預期的短期、中期、長期的盈利目標,更好地調動它們的積極性。”
【各地出臺措施嚴格考核】
事實上,強調經濟“綠色化”,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中就已不斷被提及。不僅僅是水污染治理的嚴格考核,大氣行動、土壤治理……在新《環保法》的驅動之下,以及排污權交易、環境稅、碳排放交易等政策背景中,環保也逐漸成為各地GDP考核的重頭戲。
吳舜澤介紹,“水十條”頒布之后,各地的動作都在加快,地方上關于水污染治理投資的具體措施已經在制定過程之中,不過關鍵的還是在省份內的各個地市、各個責任部門協調清楚各自職責。
以京津冀為例,國家發改委日前發文表示,將推動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著力推動京津冀經濟綠色化,推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綠色化,著力解決資源約束、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退化等突出問題。并表示,將嚴格落實新修訂的《環保法》,切實加大監管力度,明確企業和各級政府的法定責任,加大對違規行為處罰力度,加快推進節能環保數據的開發,鼓勵各地區各部門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實行“互聯網+監管”的新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促轉型】
盡管節能減排任重道遠,但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2011年以來,我國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也就是說,經濟增速是建立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基礎之上的。
“目前的經濟增長是高質量的增長,考慮到了經濟資源和健康的綜合效益,可以讓老百姓的‘綜合幸福感’比以前更強?!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說,盡管節能減排任重道遠,但我們正在努力讓環境“越來越美”。
吳舜澤則表示,經濟增長跟環境保護之間不矛盾。過去那種褐色的經濟是短期的、不可持續的,越是現在這個時候,越要加大對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對環保設施的投資。一方面這是補上前面環境保護的歷史欠賬,也對未來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有著基礎性的意義;另一方面環保投資本身對于GDP的拉動也有著正效益。
“環境保護領域,包括水污染防治,還有像大氣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它們盈利的回報機制不像公路鐵路、基建那樣可以通過收費回收投資,所以對于吸引環境方面的社會資本來說,最要緊的是建立一個長期的、穩定的、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讓社會資本有錢可賺,解決這個最核心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吳舜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