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記者初步統計,上半年有28個省(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快于一季度,近一半達到或超過了年初預期目標;但是,在12個公布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的省(區、市)中,有5個跑輸當地的GDP,一半沒有達到7.6%的全國平均增速。此外,在13個公布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的省(區、市)中,有8個低于6.7%的全國平均增速,占比達到61.5%。
由于一些省(區、市)向公眾公布的收入數據不夠完全,截至目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只能獲得12個省(區、市)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數據。根據已經公布的數據,計有北京、廣東、福建、海南、廣西5個省(區、市)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跑輸給了當地的GDP,其中4個位于東部沿海地區。
有分析認為,東部地區部分省份收入增長減速,可能和其經濟結構在全國率先調整有關。可查數據顯示,從去年全年到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已經不少于3個季度累計居民收入跑輸GDP。對此,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副研究員原磊解釋說,由于服務業的生產率總體低于制造業,所以從事服務業的人群,平均勞動報酬率低于第二產業也不足為奇。
但是,更多的還應該從二季度情況變化找原因。
通過數據比較可知,北京、廣東、海南的居民收入在一季度時還都快于GDP增長,廣西則是持平,但是到了上半年,情況截然相反。此外,北京、廣東、福建、廣西的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長還慢于一季度。考慮到北京、廣東、福建、海南均位于東部,廣西亦是我國與東盟貿易的主要省份之一,二季度貿易條件惡化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考慮到多個省份的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低于全國,與GDP的比較情況有所背離,上半年居民收入放緩很可能并不是這幾個省份獨有的現象。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形勢是收入增加的“底盤”,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居民工資性收入必然會減少,財產性收入增速也會放慢。
蘇海南認為,居民收入增長慢于GDP增速至少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工資性收入增長放慢。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4》預測,中國的工資水平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不會像前幾年那樣大幅增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亦顯示,2011年到2014年我國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分別為22%、20.2%、17%、14.1%,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其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正在推進,職工開始需要交納社會保險費,而在基本工資調整后,“一進一出”后其實只是補足了社保繳費,使得職工當前的可支配收入減少。
第三,與近期的資本市場波動也存在一定關系。“股市暴跌號稱消滅了60萬中產階層,其中恰恰是發達地區的股民比例較高。”
蘇海南表示,市場中散戶基本是只賠不賺,導致財產性收入增速放慢,有些人甚至可能要折騰十幾年才能補回來。
還有觀點認為,部分地區居民收入增長放緩跟地方財政收入減速,且地方政府工作積極性不高有關。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說,民生問題被一些地區忽視,不能因為財政收入或資金來源困難就對解決民生問題產生不積極的情緒。
蘇海南認為,出現居民收入增長慢于GDP增速的問題,反映了我國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領域都出現了偏差。要扭轉這一趨勢,政策上應堅持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與此同時,勞動者應提高自身素質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重要的是,要繼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蛋糕分好,使得分配制度機制更加公正,形成激勵效應。同時,社會保障的托底作用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使得城鄉居民更好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在生存的基礎上有尊嚴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