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的現實問題,今年國家推進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試點將良種補貼、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這“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這項新政策有沒有落實到位?基層干部群眾有哪些期盼?請看記者從一線發回的報道。
1.農民盼啥?
普通農戶不反對整合補貼“做大蛋糕”,但擔心“被切蛋糕”;大戶盼補貼政策更精準,“誰多種糧,就優先支持誰”
麥收過后,河南滑縣田間的玉米郁郁蔥蔥。
“現在都7月份了,今年的補貼怎么還沒發下來?”7月16日,記者采訪中聽到不少農民有這樣的疑慮。
按照財政部、農業部5月發布的指導意見,今年試點將三項補貼“合一”,其中,80%的農資綜合補貼存量資金,加上種糧直補、良種補貼,用于保護耕地地力。另外20%的農資補貼,加上種糧大戶補貼和三項補貼的增量資金,集中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2016年,這項改革將在全國范圍推開。
那么,農民為何還未領到補貼?有關負責人解釋,今年河南不是全國的試點省,補貼發放新方案省里還沒批下來,雖然錢到了縣里賬上,但還沒往下發。
滑縣糧食總產連續20年居河南省第一,是全國小麥生產第一縣。2014年,全縣農業三項補貼合計2.26億元。然而,截至目前,全縣2015年農業補貼實際到賬1.54億元,比去年減少7000多萬元。“也可能有第二批,但至少現在,不少農民不理解,認為自己的補貼被切走,給了種糧大戶。”一名基層干部說,農民同意整合其他補貼資金“做大蛋糕”,而不愿“被切蛋糕”。
農業補貼作用多大?“按去年的標準,每畝地一年三項補貼共134元。”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盧中民說,從免稅到補貼,對于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農民收入結構變化,政策效應正在遞減。
“現在外出打工,一天至少都掙100元。相比之下,良種補貼一年每畝20元,就像炒菜用味精,放不放都中。”留固鎮小寨村農民陳金燦說,他種了8畝地,一年補貼夠買2袋尿素,不太頂用。他希望提高補貼額度,至少“只增不減”。
補貼能否真正用在農業上?“農民領到補貼,難免‘打醬油的錢買了醋’。”滑豐種業公司副總經理李守真說,2004年剛有良種補貼時,市里統一招標,每個縣確定三五家種子企業,政府先補給企業,企業再以優惠價把良種賣給農民,全縣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從2008年起,良種補貼直接打到農民賬戶,一些人買了日用品,良種覆蓋率反而下降了。”
“補種子”為何改成“補農民”?盧中民說,為了“尊重農民意愿”這一原則。“當時,個別地方出現種子質量安全問題,也是改變補助方式的原因之一。”
還有人反映,不種糧的有補貼,真正種糧的卻拿不到。瑞陽糧食種植合作社理事孫黨輝說,他們共流轉土地1.9萬畝,補貼全歸流出土地的農民。“誰種糧誰受益,可實際上,要真把補貼給了我們,土地租金肯定會漲。”他希望,今后補貼政策更精準,真正體現“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
大戶有拿到補貼的嗎?這種情況極少,但還真有。滑縣煥永農民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流轉2000畝土地,其中700畝是本村的。按協議,本村人將補貼給杜煥永,作為回報,他將租金從每畝1000元漲到1000斤小麥,相當于漲100多元。“這種模式在其他村難實現,主要是村民關系難協調。”他擔心,今后補貼政策調整,補貼直接打到農民賬戶,以前爭取到的良種補貼,肯定拿不到了。
2.干部盼啥?
過去補貼發放流程長,一項良種補貼耗時3個月。期盼優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基層干部也期盼農業補貼改革。
在滑縣,過去三項補貼發放部門不同、依據也不同。據介紹,農資綜合補貼和種糧直補由縣財政局負責,依據農業稅計稅面積發放,由于每年畝數、金額大體固定,年初安排下發,兩個月內可以到戶。然而,良種補貼是依據實際種植面積發放,由縣財政局、縣農業局、鄉鎮負責,從上報、統計、核實面積,到補貼到賬,需要近3個月。
滑縣財政局農業科科長齊亞詳細介紹了良種補貼發放流程:
先由縣財政局、農業局制定方案,再由各鄉鎮、村負責統計,進行公示,這個過程要半個多月時間。然后,由村委會匯總報表,經鄉鎮政府審核,縣農業局抽查,再由縣財政局將補貼資金撥付信用聯社,最終打入農民賬戶,這又要一兩個月。
白道口鎮副鎮長呂林坦言,基層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全鎮有30萬戶農民享受良種補貼,要將申報人的姓名、身份證號、賬戶、畝數等錄入電腦,核對打印后,再讓申報人簽字、確認、公示。“有時銀行發錢時,發現數字、姓名錯誤,打不上錢,我們還要再逐一核對。” 呂林說,發放補貼,沒有專項經費,打印、耗材等所有費用由鄉鎮統籌。
為減少工作量,滑縣將夏秋兩季良種補貼合并為一次發放。比如,去年的良種補貼,是從去年12月發放,到今年3月才結束。“其實,農民不管什么名目,也不管發幾次,只關心一畝地一年能得多少錢。”陳金燦說。
對補貼“三合一”這項改革,基層干部認為是種進步,可以減少手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辦事效率。但讓補貼新政落地,還有不少難題:
一是相關部門職能整合。“過去補貼分屬不同部門,今后農業部門負責統計、核實土地面積,財政部門負責發放補貼。程序如何優化,數據怎樣共享,這都是以前沒遇到的。”一位基層干部說。
二是土地面積問題。以往,種糧直補、農資補貼依據農業稅計稅面積發放,現實中,其與種植面積出入較大。“滑縣的農業稅計稅面積是159萬畝,而小麥實際種植面積178萬畝。這是因為一部分荒地、薄地改造,原來沒納入計稅面積的,現在變成耕地了。”齊亞說。
白道口鎮的數據差別尤其大:種糧直補和農資補貼是按6.8萬畝發放的,而實際種植面積12.8萬畝。“這些年白馬坡改造項目,讓近6萬畝鹽堿地變成耕地。”呂林說,如果能加快土地確權步伐,可避免每年統計、核對土地面積,降低行政成本。
3.政策效能咋發揮?
整合資金辦大事,縣里統籌可撬動5—6倍貸款,支持更多種糧大戶
“事實上,有些補貼政策難落實,很有整合的必要。”一位基層干部反映,比如小麥“一噴三防”補貼,為的是防治小麥病蟲害、干熱風,畝均補4.5元。按理說,每年4月中旬,如果補貼撥付到位,正好趕上病蟲害防治。但有時資金撥付滯后,錢到位時已近小麥收割,難起到應有作用。
他認為,雖然“一噴三防”畝均補貼少,但整合起來,僅此一項,全縣每年有850多萬元,可用于病蟲害統防統治,能辦些大事。
對于農業補貼改革,流轉了2000畝地的種糧大戶于同勤認為,關鍵是看如何讓補貼發揮最大效益。他說,流出土地的農民認為,20%農資綜合補貼給了大戶,會造成矛盾。“這部分錢直接給了大戶,一畝地幾十元,可能也難發揮太大作用。相比之下,如果能為大戶爭取一些示范方改造、現代農業等基礎設施項目資金,意義更大。”
按照新出臺的指導意見,農業補貼資金可以為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貸款提供信用擔保。那么,這筆錢由縣級統籌,還是由省級統籌?
“如果由省級統籌,具體操作上有難度。僅核實種糧大戶貸款資格,就需要極大的工作量。”當地干部建議,上面能加大放權力度,把調劑的20%農資綜合補貼切回縣里,由該縣選擇銀行合作,提供信用擔保,能撬動5—6倍貸款,支持種糧大戶。
據測算,按滑縣2014年農資綜合直補1.5億元算,20%就是3000多萬元。如將這筆資金返到縣里,可撬動1.8億元的放貸規模,按每家貸款30萬—100萬元,可支持100多個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