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繩:中國建筑設計應走出自己的風格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
首先我要說,今天我們園區的開發與落成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此我主要展開說“天時”方面。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曾講到“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對此,我感到很興奮,這也讓我看到了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的希望。習主席認為,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的亂象由來已久,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折射出一些領導干部扭曲的政績觀,要下決心進行治理。為何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到建筑問題?對此,我的理解是,建筑同樣存在藝術方向的問題,它對中國文化的復興同樣重要。
談到這一問題,得先說到在建筑設計領域,中國的建筑師們有很多委屈。十年動亂中,中國建筑師沒什么作品,且長期與外界隔絕。改革開放后,當建筑師們向外看時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已經與我們相距甚遠,于是中國建筑師們趕緊學習,想把丟掉的十年補上,然而此時外國建筑師已經大量涌入國內,這給中國建筑設計行業帶來的有些是負面效應,因為這些國外的建筑師們真正有文化、有高度的不多,有些是抱著商業目的來的,所以做了很多奇形怪狀的建筑。有些建筑物在他們本國都無法得到認可,到了中國卻有市場,對此我感到十分詫異。中國建筑設計行業被國外建筑師占領后,業內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外國的建筑師非常好,既然中國建筑師無法做出那樣的設計,就應該向他們學習,因此中國建筑師錯學的東西較多。因為雖然有建筑師走出國門學習,但先去了香港,香港土地面積狹小、經濟繁榮,建筑系數特別大,這樣的建筑并不適合在大陸建設。中國建筑師在國內項目中還遭遇了與外國建筑師工時不平等、設計費不平等、評價標準不平等等諸多問題,這些委屈,中國建筑師一直承受到今天。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的評價標準畸形,因為那些奇形怪狀的建筑是國外建筑師做的,所以才能通過審核,如果是中國建筑師之作則絕對不行。這就是習主席談到的“崇洋媚外”的亂象。
前面談到,建筑同樣存在藝術方向的問題,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建筑藝術,都隸屬藝術的范疇。我認為,有的文化藝術是屬于全人類的,可稱“無國界”;建筑藝術則具有地域性、人文性、公眾性、時代性和物質性,因此建筑藝術總體上絕不是無國界的。建筑藝術與純藝術的不同之處在于,建筑藝術是有物質依托并強迫公眾接受的。因此建筑師與畫家、作家、音樂家、歌唱家、舞蹈家是不同的,但現在很多建筑師喜歡將純藝術與建筑藝術等同,這是錯誤的,其區別在于,純藝術是為喜愛者所欣賞的,建筑藝術因有公眾性,必然被不喜愛者所忍耐。梁思成老師在成立清華大學建筑系時曾題詞 “匠人營國”,指出建筑師是匠人,應屬含藝術性質的匠人。優秀的建筑師都十分熱愛自己心中的藝術,但更應把對祖國的熱愛放在最高的位置,這就是我今天講的第一個觀點。之所以談到這一內容,是因為我們園區是以建筑設計產業為龍頭的園區,我希望倡導這種精神,讓中國的建筑設計走自己的道路,建立自己的建筑藝術觀。
我談的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在工業化文化上的缺失。這從一個小小的現象中就能體現出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可謂我國最普及的書籍之一,多次改版,直到1979年11月份的版本中才第一次在“工”字的詞例中添加了“工業”這一詞語,此前雖然我們的兩彈一星已經上天,各方面提升很多,但我們卻缺乏工業化意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一些工業化企業變成了獨資企業,成長為世界先進企業,生產出許多工業化的產品,但這時我們仍犯了很多錯誤,這些問題有些可以歸結為是由于缺乏工業化的文化而造成的。文化來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并且可以反過來引領工業化的進展。但偏偏我們在這方面出現了滯后和偏差,所以現在更應該強調工業化的文化,有了這個意識,我們才能做好工作。而工業化的文化包含了很多內容,例如剛剛秦老師講到的建筑工業的品質缺失,就是一種缺少工業化文化的表現;再比如,“先污染,后治理”的提法以及“最低價中標”機制等等,都是缺乏科學、缺乏文化的表現。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努力逐步去解決。
現在我們的社會執行市場經濟、發展工業化,因此更要提倡學習工業化文化。在建筑產業發展中,也同樣要科學地遵循工業化文化來指導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