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當地央行的數據顯示,自上年6月份達到約1450億美元的高點以來,受中國經濟成長減緩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這兩個金融中心所提供的貿易貸款總額已大跌20%。
在過去幾年,由于中國對地產、地方政府平臺以及過剩產業的信貸進行了限制,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影子銀行以過高的成本尋找資金,這制造了資本跨境套利的機會,境外因美聯儲極低的利率而導致廉價資金泛濫,在人民幣匯率穩定上漲以及過高的利率誘惑下,大量資本通過貿易通道流入中國。
這些資金主要來自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去年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外資銀行在華(大陸)債權去年已達1萬億美元,而香港是這些貸款最大的來源地,其發放的高達4300億美元的貸款相當于香港GDP的165%。這其中包括貿易貸款與企業債等。
目前香港與新加坡兩地貿易貸款總額大跌20 %,一方面顯示了中國經濟放緩沖擊了進出口業務,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國內貨幣環境的改變有關,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國央行采取了降準降息的措施,讓企業的融資成本大幅下降,從而降低對境外融資的依賴。
但是,這種變化也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所增加的風險有關。去年3月份。香港金管局就要求銀行收緊對中國企業離岸貸款的審批流程,因為當時人民幣的匯率出現了波動,而且經濟走勢不太明朗,信貸違約的風險突出。香港數千億美元的貸款流入內地主要是通過貿易融資、藍籌股類企業在大陸運營的貸款等。
由于存在虛假貿易融資的現象,很難統計高達1萬億美元的境外融資中有多少屬于套利資本,但市場相信比例不低。那么,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明確,超低利率時代即將結束,而中國貨幣環境日益寬松,會導致大量追逐高收益的資本從中國流出,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
這意味著即使中國經濟基本面不發生大的變化,美聯儲加息本身就會導致大量套利資本流出,而他們主要是通過影子銀行系統投向了風險部門。如果這些資金在短期內集中兌現,或造成很多項目資金鏈斷裂,或者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融資。這將會呈現出與當前股市震蕩一樣的風險:去杠桿與流動性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企業債規模達到16.1萬億美元,評級機構標普估算,未來五年中國企業債將增長77%,達到28.8萬億美元,杠桿將會越來越高。盡管中國試圖降低自2008年以來持續增加的杠桿,但最近央行試圖通過放松對信貸控制刺激經濟增長,一部分短期廉價資金流向了股市等風險資產以及問題企業。假如套利資金流出,將在國內制造巨大的資金需求,而其中包含的信用風險巨大,將快速增加中國企業的杠桿率。這個潛在的風險必須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