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司遺址4日在第3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8處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各成員在當天會議中一致同意將土司遺址列為世界遺產。會議主席宣布土司遺址成功入選后,現場響起熱烈掌聲。很多國家代表團成員與中方代表握手表示祝賀。
土司遺址為中國2015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貴州播州海龍屯三處遺址。
世界遺產委員會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評估報告中指出,中國土司遺址展現了中央政權與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方面的人類價值觀交流,聯合申遺的三處遺址是中國西南部地區土司管理制度的獨特見證。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申遺成功后的發言中說,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使生活在中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保護理念在中國更廣大區域和更多民族間得到傳播,中國政府在文化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肯定。
童明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土司遺址是發掘出來的土遺址,非常脆弱,不易保護。今后有關部門還需加強監測與管理,將保護作為旅游開發的前提,必要時對游客采取限制措施,也希望游客能提高對遺產的保護意識,避免給遺址帶來破壞。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表示,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了解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此外,土司遺址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入選世界遺產能夠讓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本次入選的海龍屯遺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遵義市代市長魏樹旺說,海龍屯是貴州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成功是對當地多年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肯定。在今后發展規劃中,遵義市一定將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好遺產的前提下對遺產進行開發利用。
13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元、明、清朝中央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遺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有助于國家的長期統一,并在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義。
本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我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至今,這些遺產所在地的居民仍傳承著各自典型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6月28日至7月8日舉行,計劃在7月3日至7月5日對36個申遺項目進行審議,并決定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