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娃“放養”是家長之痛社會之殤
時間:2015-07-03 23:10:52
來源:紅網 作者:晴川
幾乎和所有的城中村一樣,高宅村周邊,林立起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那些新興小區,有著愈發完善的社區管理結構,物業值班人員,甚至有專門針對青少年開設的活動場所。而這一切,和居住在城鄉交界處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看似那么近,卻又并不相干。他們在暑假里和其他老鄉的孩子一樣,成了“放養”的娃娃,也因此,溺亡悲劇常有發生。(7月2日《東南快報》)
“放養娃”的安全問題之所以成為家長的一塊心病,一方面在于現實因素決定了家長難以做到“盯防”,另一方面,也是這些孩子缺乏多元娛樂項目和可供選擇的余地。當喜水的天性遇到逼仄的選擇空間,便極容易被水魔奪走小小生命。然而,拓展公共資源畢竟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現實決定了其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那么,我們能否轉換思路另謀他途?
生活中,由于公共設施的不足將孩子逼到水邊等危險境地,讓我們深感揪心,但同時,我們又對生活中很多現成的公共場所的白白浪費感到費解。全國有多少所大中小學,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幾乎所有學校都有自己的圖書館閱覽室,有闊大的校園操場,甚至還有自己的游泳館。可每逢暑假,除了斑斑銹跡和瘋長的野草,卻總是不見孩子生龍活虎的奔跑身影。這是為何?問題也正在這里。
孩子放了假,為什么這些公共場所也跟著放假?如果全部滿負荷用起來,會是個什么情景?或許正是看到了這種資源的浪費,2011年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明確提出:學校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要向學生開放體育設施。決策層源于公共責任而出臺的這一“善政”,需要全社會用良心做底的“善行”來落實。然,法雖在,響應者卻寡。即便響應的,也是開開停停,始終在顧慮中謹慎前行。
這種擔心不是沒道理,畢竟,諸如人手短缺、資金匱乏,尤其安全等風險壓力是客觀存在的,每一樣都是讓人撓頭的難題。但難題并非無解題。擔心責任牽扯不清,那就可出臺一個具體的實施方案,將政府部門、街道社區和學校各方的責任厘清,通過詳細的管理制度約束各方,包括運動者;人手緊缺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街道招募志愿者協助學校管理等形式解決。至于經費來源,則可由各級財政部門具體落實,為場地的維護和孩子購買保險等兜底。有組織地定向提供場地,將“放養”變“群養”,孩子玩得開心,學校管得放心,家長工作也寬心。
“放養娃”的不幸溺亡,這是家長之痛,更是社會之殤。欠賬總歸是要還的。面對公共資源的現實短板,如何盤活現有資源,要秉持為民開放的態度,能開放的則開放,不能總是無奈加無解。條件不夠的就積極創造條件,將一切可能派上用場的場所用起來,發揮作用。讓孩子尤其是農民工子弟在暑假有地方玩,有庇護之所,這是每個人的責任,更是一項民生工程。如果在難題面前,大家都能積極出主意,少些抱怨和推諉,其結局往往會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