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今日在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會發表演講稱,中國的工業化目前已進入中后期,而城市化則方興未艾。李揚稱,中國未來發展趨勢將是兩者并舉,并逐步向以城鎮化為主導的方向轉移。
李揚認為,從過去的經驗看,中國城鎮化是由工業化引致出現的,這種引致性的城鎮化有自己的特點。李揚稱,改革開放后涌入城鎮和制造業工業的農村大量勞動力是候鳥型流動,這部分流動勞動力并不謀求成為城市居民,這使得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在改革開放后多年依然變化不大,農村家庭在家庭設施、交通通訊、文教娛樂、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消費沒有顯著提高,甚至有所下降。這樣一種人口流動格局是由工業化引致的城鎮化所帶來的,它實際上固化了城鄉的二元分隔。
其次,城鎮化速度趨緩,民工荒現象出現并且長期化。09年財政刺激計劃投入主要在中西部,使得很多原先要到東部地區的沿海地區農民在當地留下來,這就導致東部工業發達地區產生程度不一的民工荒。
第三,流動人口的成分在發生變化,新生代農民工占到總流動人口的60%,高達1億以上。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的是,新一代農民工希望在他就業的城市中待下來成為居民。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城市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保持相當大的規模。基于這種需求中國城鎮化模式已經開始發生改變。
李揚指出,未來城鎮化過程中,由于移民大量涌入,需要為新居居民提供城市基礎設施投入需求。所以,這些移民增加會提高服務業就業比重,這樣一種人口流動新格局會縮小城鄉差距,從而進一步改變我們國家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他稱,這一新型轉變在五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一由于城鎮消費型的投資會迅速增長,將會使得國內消費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重要動力。二是刺激整個服務業發展,從而改善中國的產業結構。三基礎設施改善和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等等這樣一些新型戰略產業發展會提高中國的科技水平。四由于聚集,教育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相應提高中國的人力資本。五收入分配差距將因農村居民的減少而縮小,同時通過城鎮化在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地區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將縮小。因此,城鎮化將是構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最主要的動力之一。
在工業化投資主導型模式維持不變的局面下,投資領域因城鎮化模式變化而發生重大變化。由于城鎮化,商業餐飲、社區服務、醫療衛生、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行業將得到很大發展。同時,投資性質也在改變,工業化指導投資和城鎮化指導投資性質上非常不同,風險不同,商業可持續行不通,所需要的價格和收費的環境不同,需要的稅收待遇不同。
因此,李揚指出,金融業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與以配合。金融業要應對城鎮化大發展,需要實施配套改革,糾正扭曲的資金供應結構。這就需要我們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股權性資本的比重,引進外資主要是FDI,聚合各種性質的投資,包括PE,VC和金融創新。
李揚認為,中國城鎮化模式發展第二個問題就是地方融資平臺問題,這個問題顯示了中國整個金融結構中的矛盾。他稱,地方性融資活動的產生有其必然性,但風險不容忽視。分類看來現在地方融資平臺大致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商業可持續性的。第二種本身有一定商業性來源,但是他需要第三方還款的來源才能夠支撐的。第三是基本沒有現金流,以及可能損失的項目。分類如此解決辦法應當是很明了,對于第一類,第二類應當給予支持,讓他明確化,浮在水面上,第三類高度關注想辦法采用措施,地方政府在中間承擔重要責任。
最后一個問題需要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系,一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系。發展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系有三條重要內容:一發展市政債券市場,二深化政策性銀行體制改革,第三要建立多層次區域性金融中心。(編輯 謝振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