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面分析了我國發展的國內環境。未來5年,我們既具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的良好條件,也面臨不少挑戰,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
(一)我國仍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快速推進,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有望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總體上看,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為46.6%,不僅遠低于高收入國家70%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空間依然巨大。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將激發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為我國經濟較快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居民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不斷涌現。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快速升級的時期。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在以衣、食為主的生存型消費向以住、行為代表的發展享受型消費轉變的過程中,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由2006年的4.3輛增加到2009年的10.9輛。我國產業結構正處在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的過程中,服務業比重將不斷提高,制造業內部結構將不斷升級,高附加值和高技術產業比重將不斷上升。“十二五”時期,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將會形成。
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等都蘊藏著巨大的需求和增長潛力。“十二五”時期,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仍有巨大空間。2009年,我國每萬人鐵路、公路線路長度分別為0.6公里、28.9公里,而2007年美國每萬人鐵路、公路線路長度分別超過5公里、200公里。而且,基礎設施建設將不單純是量的擴張,而是更加注重質和層次的提高。目前,我國公共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3%,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而發達國家一般超過5%。我國節能環保領域和低碳經濟還處于起步階段,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此外,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尚待完善,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方興未艾,發展潛力巨大。
(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將更為雄厚
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體系比較完整。我國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不斷增強,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主要農產品中,谷物、肉類、籽棉等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主要工業品中,2009年,鋼、煤、水泥、棉布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從產業體系看,目前我國三次產業的行業類別比較齊全。其中,工業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具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十二五”時期,隨著我國信息化和市場化程度繼續提高,將不斷催生和壯大新的產業,我國的產業體系將更加豐富和完善。
資金較為充裕,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支撐“十一五”時期資金供給的因素仍將繼續發揮作用,而且還會出現新的推動因素。我國儲蓄率比較高的情況不會改變;由于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預計仍將是外資的理想投資地;特別是資本市場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將多方面、多方式提供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十二五”時期資金的供應將更為充裕。與此同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力度的加強將促進投資結構優化,資金將更多地向服務業和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傾斜。
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我國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2009年末,我國15—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達到9.75億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為73%。勞動適齡人口基數大、占比高,決定了未來一定時期我國勞動力總量將繼續增加,勞動力資源數量優勢仍將保持。同時,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者素質將得到明顯提高。2009年,我國就業人員中受教育程度為初中以上的比重達68.9%,比2006年提高5.6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基礎產業生產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發展的時期。2006—2009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由23.2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7.5億噸標準煤;鐵路營業里程由7.7萬公里增加到8.6萬公里;公路里程由345.7萬公里增加到386.1萬公里。信息通信和郵政基礎網絡、環境管理和保護、城市公共設施等也得到進一步加強。這有效緩解了我國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為“十二五”時期平穩較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制度環境不斷完善和社會大局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保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不斷完善。“十二五”時期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重要時期。農村綜合改革將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將向深層次邁進,轉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財政體系將會趨于完善。金融體制改革力度會加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可望基本完成。政府職能將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進一步完善,壟斷行業改革繼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會不斷加大。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進一步深化。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基本實現,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工傷保險金標準繼續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建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的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形成,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完善。
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的局面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我國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并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促進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促進社會就業持續增加,大力發展教育文化事業。
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將繼續提高。“十一五”時期,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及時出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在世界率先實現了經濟回升向好。面對突如其來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大地震和甘肅舟曲洪水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我國政府沉著應對、快速反應,贏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高超的宏觀調控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面臨挑戰。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保護與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農田基礎設施差,部分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全國434個大型灌區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農業科技不發達,中低產田比重大。未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飼料和工業用糧將明顯增加,糧食需求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產需缺口將繼續加大,而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空間相當有限,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經濟結構性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近年來,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較高。同時,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過大。2006—2009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40%以上。二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2009年,我國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為3.33∶1,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2∶1。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2009年,我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4%,而中等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分別超過50%和70%。同時,我國大量制造業企業主要從事低端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制造業整體素質不高。
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競爭力較弱。2009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占全部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的比重僅為23.5%、11.2%;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比重僅為8.5%,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69%。科技創新能力弱制約了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制造業的比重僅為10%左右,部分重要產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產品還依賴進口。在出口技術和產品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不足10%。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使我國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
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壓力加大。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8.5%,而消費的煤炭占世界的46.9%、鋼占46.4%、石油占10.4%。與生產的高消耗相伴隨的是高強度的污染物排放。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酸雨發生頻率高。隨著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以大量消耗資源、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征的傳統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持續。
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社會問題突出,各種社會矛盾進入凸顯期。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加快的階段,經濟社會結構變動較大,利益主體出現分化,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增多。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壓力依然較大,就業結構性矛盾明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完善,存在覆蓋范圍比較窄、城鄉發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等問題。此外,征地拆遷、環境污染、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等領域的突出問題也亟待解決,化解各種問題和矛盾的難度加大。
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然面臨較多體制機制障礙,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行政審批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環保收費機制尚未建立;財稅結構體系不盡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務方面支出占比偏低,中央及地方財力和事權不匹配;農村金融發展、中小企業融資仍面臨體制機制障礙;城鄉二元體制依然存在,戶籍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滯后,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等等。
促進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著力點
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時期面臨的形勢是,支撐過去經濟發展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原有的比較優勢不斷減少,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要求迫切,同時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條件正在形成,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此,要切實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必須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要下決心加快推進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消除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加快財稅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強金融對經濟的服務功能;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市場競爭。
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條件。加大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必須把發展民生事業作為重點。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扎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棚戶區改造。加強收入分配狀況監測,切實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必須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十二五”時期,隨著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宏觀調控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必須不斷完善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平。要注重用市場手段調控經濟運行,重點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完善各項政策。加大財政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的支持保障力度,發揮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著力提高信貸質量和效益。
總體上看,“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改革為主要動力,以改善民生為主要目標,就一定能夠圓滿實現“十二五”規劃設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作者為國家統計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