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為快】
城市化別讓農民有被剝奪感
本報評論員 高路
一場讓農民“上樓”的行動,正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進行。拆村并居,無數村莊正從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消失,無數農民正在“被上樓”。各地目標相同:將農民的宅基地復墾,用增加的耕地,換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他們共同的政策依據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記者調查發現,這項政策被地方政府利用、“曲解”,成為以地生財的新途徑。有的地方突破指標范圍,甚至無指標而“掛鉤”,違背農民意愿,強拆民居拿走宅基地。
小院子沒了,牲畜不能養了,連曬個太陽都要樓上樓下地跑,沒有了雞飛狗跳,沒有了家長里短,這還是我們記憶中的農村嗎?城市就像一個夢想,但當傳說中的城市生活就這樣一夜間降臨到農民的頭上時,他們身上卻看不到“上了樓”后的喜悅。
從表面上,這似乎是一項雙贏的舉措。農民的老屋換了新房;原來蹲瓦房,現在住樓房,有整潔的小區環境、有完善的公共配套設施。而當地呢,則收獲了一大批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在“耕地紅線”不容動搖的當下,有一大批土地,豈不等于坐擁一大筆財富。
但現實遠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些地方,政府拿走宅基地利益的同時,甚至還要求農民交錢住樓房。在江蘇省邳州市壩頭村,因補償款購買不起足額面積樓房,壩頭村35歲女子徐傳玲在去年10月自殺。而在山東諸城,每戶村民不論原房屋新舊和大小,都只給一套80平方米住房和一個15平方米的庫房。換了個房,面積大幅縮水,甚至還要自己掏錢才能住得上。也就是說,宅基地轉化后的增值收益,在經歷一整套復雜的程序以后,最后變得竟然跟農民無關了。
“增減掛鉤”政策,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創新,同樣的土地面積,多裝了好幾倍的人,至少土地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從節約的角度說,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顯然,這項本該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卻被很多地方有意無意地唱歪了經。政府部門只是翻翻地,蓋幾幢樓,卻收獲了巨大的利益。比如,山東諸城市,將農民全部集中居住后,保守估計,諸城將騰出8萬畝舊宅基地。通過土地級差,政府每年土地收益有兩三億元。而農民呢,從此沒有了選擇宅基地的權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被上樓”后接踵而至的高生活成本。
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以這種方式擁抱農民,對農民來說太不公平。這種城市化的特點是,農民事實上還是生活在農村,干的也是農活,但從身份上說,他已經不再是農民了。他不得不轉變生活方式,如果下一代需要房子,或者想換一套大一點的房子,那么沒有辦法,他們也不得不跟真正的城里人一樣,直面城市的高房價。
城市化不是打開城市大門,然后強拉農民來落戶這么簡單。理想的城市化應該讓農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用土地升值的紅利來換取在城市的生存空間,而不是讓農民為城市化作犧牲,否則讓他們如何去面對今后的城市生活。
必須盡快出臺失地農民的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機制,這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繞不過的坎,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相信城市化也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說別的,只高房價這一關就會將大多數人擋在門外,一些地方傳出的農村大學生不愿轉戶口的事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