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萬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8.8%,有望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經發改委初步測算,去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總量約為6萬億元左右,約占全國總量的8.8%。預計今年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長江中游城市群仍有望保持9%以上的經濟增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于合軍16日在解讀《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時如是說。
發改委日前印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涉及統籌城鄉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其中,港口、鐵路、航線以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望直接帶動相關城市經濟發展。對此,專家認為,《規劃》的出臺,意味著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基礎設施互通互聯
記者了解到,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將是規劃發布后,“中三角”區域率先操辦的重要事項之一。
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說,該規劃的明顯特點之一就是“互通互聯”,其中“海、陸、空”三個層面的基礎設施互通互聯是重要一項。
記者注意到,《規劃》提出,統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合力構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礎設施體系,提升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水平,加快武漢、長沙、南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增強一體化發展的支撐能力。具體包括打造緊密協作的水運網絡(含地區重要港口和航運中心的港口群建設)、完善互聯互通的陸運網絡(實現武漢、長沙、南昌省會城市之間2小時通達,省會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的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高效便捷的空運網絡(強化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區域樞紐功能,發揮南昌昌北機場等干線機場作用)。
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規劃》提出推動武漢、長沙、南昌等建設現代化智慧城市,支持云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加快統一的信息傳輸、應用和管理平臺建設,打造智慧城市群;支持武漢、長株潭開展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群)建設,支持區域內城市開展“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城市群)創建工作。
“長江中游城市群有能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研究室主任劉勇向媒體分析認為,一體化的核心是要素一體化,“要擔當第四極,就看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否能在人口、土地、資金等要素市場率先突破,走在全國前列。”
城市群協調發展先鋒
在改革大勢之下,除京津冀協調發展之外,“中三角”或許還將擔當起“打破一畝三分地”,探索區域間協調發展的改革先鋒重任。
“《規劃》把改革創新、先行先試作為城市群發展的支撐和動力,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并貫穿于《規劃》的全文。《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的力度,明確提出在建立區域協調合作區域機制、區域利益分享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城鄉統籌發展機制、統一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施子海說。
于合軍也稱,長江中游城市群涉及3個省、31個市,推進協同發展面臨的難題就是創新協調區域際利益關系的體制機制。“如何實現一步一個腳印的推進一體化,也是我們在研究編制規劃時的一個難點或者重點。因此,我們把改革創新先行先試作為城市群發展的支撐和動力,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如果大家比較細心的話,可以搜索一下,在《規劃》當中出現了機制65次,體制13次,這足以看出我們對于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在整個規劃當中的重量、分量。”他說。
記者注意到,僅以交通建設為例,《規劃》就提出,開展鐵路、公路、港口投融資和收費價格改革,建立跨三省區域鐵路、公路共同投資建設及經營管理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