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街區扮演著“城市會客廳”的功能,在飛速擴張的大都市中保留這樣的街區需要遠見卓識。這些“城市會客廳”具有一些共同特點:
1、慢節奏:與快節奏的金融信息區比鄰而形成強烈反差,其生活性、休閑性與職場競爭氣氛構成互補;這些地方交通通過功能差,是人們休閑的目的地,來是為了停留和徘徊。
2、小尺度:與數十層的高層現代化建筑群相襯,其低層高密度小街區的空間形成鮮明對比,令人舒緩心理壓力;同時街道狹窄,圍合率(高寬比)可以在1.5:1到2:1之間,高密度帶來興旺的人氣和商流。街區尺度不大,東南亞歷史街區多在2000平米到7000平米上下。
3、厚文化:與CBD簡潔生硬的現代建材相對,其豐富的建筑裝飾和多彩的外墻顏色顯示城市記憶和藝術創意。
4、近距離:與電子化、數字化的商貿服務相比,其人與人近距離熱情友善的接觸,透出商場和職場稀缺的溫度,令人回歸人性化的交流。
5、自發生長:所有這些歷史街區,都是在千百年的時間里漸漸形成,是因城市生活需要,因當時當地條件,在成長中逐漸顯現出內在的目的性。其功能也是將居住、步行、商業、宗教等等混合在一起,因而是一種“有機的”形態,“自發的”秩序。
在歐洲,老城廣場扮演著相似的角色。幾乎所有的國際化大都市都有這樣的廣場,如法蘭克福威瑪廣場、赫爾辛基白教堂廣場、華沙與布拉格的老城廣場、斯德歌爾摩的水井廣場等等。有趣的是,中世紀遺存的城市廣場的面積也都在2000平米到7000平米上下。亞洲國家城市歷史上缺少廣場傳統,城市中的廣場往往是在取得獨立之后規劃建設的,如北京天安門廣場、吉隆坡獨立廣場,都不是歷史遺存因而缺少步行城市時代的人性化尺度。但是亞洲城市有街區傳統,只要是一個相對完整保留下來的歷史街區,僅憑其歷史上的步行特征,就都有可能扮演一個慢節奏、低強度、厚文化、近距離的“城市會客廳”的功能。
這樣的街區隨著亞洲各國城市擴張而越來越稀缺,也越來越寶貴。如果將一個走向現代化的城市比做一套大院豪宅,則歷史街區如同一套鎮宅的黃花梨,隨豪宅的擴張而不斷增值,她們是城市之珍。武昌曇華林就是大武漢的這樣一個街區。
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對于城市歷史街區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化:1964年ICOM通過的《威尼斯憲章》,提出了“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推動了戰后世界范圍內城市歷史街區保護的國際潮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1976年先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規定了各國可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核和批準,并提出了保護歷史地區的觀點和方法。
1987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了《華盛頓憲章》,強調環境是體現真實性的一部分,需要通過建立緩沖地帶加以保護,強調保護和延續當地人們的生活。
這些源自歐美的國際組織共識也成為推動和指導亞洲城市歷史街區復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