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間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每年新增人防工程面積超過150萬平方米,相當于3.5個天安門廣場。這是另一個北京,一座“地下城市”。100萬,這是一個不斷被媒體重復的北京地下空間居住人口的數量。北京市住建委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普通地下室23000多處,面積超過4500萬平方米,實際居住人口16萬多。而在北京市民防局,人防工程面積和居住人口數量,是一組“涉密”的數字。(1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
這是個讓人愛恨交織的地方,有多少人聽到夢碎在這里的聲響,就有多少人正行在追夢的路上。如果說以影響市容市貌、有損城市形象為由將蝸居井底的老人遣送回鄉是無奈之舉,那么對同樣“蝸居”在京城的這個龐大群體,恐怕沒有人再能繼續捂住“城市的傷疤”敷衍搪塞,對其視若不見。地下租客的房間里沒有天黑天亮,我們是時候多一些關注的目光給他們,讓陽光照進他們的窗。
不想再一次描述地下租客的艱辛生活,或許在寸土寸金的帝都能夠有個可以支付得起的安身之處,他們已經覺得慶幸。盡管他們中早出晚歸和城管斗智斗勇的小商販還在為孩子上學的學費頭痛,盡管來北京求醫的病人做過三次手術已經傾家蕩產、債臺高筑,盡管來上訪的人排了很長時間的隊,只獲得了一分鐘的陳述時間,但他們并未對這樣的生活有太多抱怨,正像他們早已適應了在白天的地下室里白熾燈發出的暗光。最苦最累的時候,堅持著他們走下去的信念就是四個字“總有一天”。
衛生問題,消防問題,噪音問題……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不得不長期生活在地下的現實,有關部門是時候加強對這個群體的重視和關注。一方面要控制外來人口進京的數量,而另一方面則要重點解決地下租房人員的住房問題,加強對地下住房建設的監管,嚴懲黑中介騙錢的犯罪行為,為他們住房的安全提供保障,保證良好的通風、消防等,這不僅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的彰顯,更加是城市穩定和諧必不可少的措施。
行走在異鄉,或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窗外的繁華與我無關”的悵然。作為媒體,也應該更多將鏡頭聚焦在他們身上,關注他們平凡的生活,關注他們的困境和夢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或許就會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存在感,也會得到更多的關懷和舒展的笑臉,那些由于生活環境、地區差異而存在于本地人和外來人之間的誤解或許也就能夠迎刃而解。
如何對待沒有這個城市戶口的外來人員,彰顯的是一個城市的氣度,如何讓每一個追夢的人活得有尊嚴是民生工作不能忽視的重點,如何讓異鄉人獲得存在感是城市化過程中不能避開的一個議題。地下租房的追夢者,帶著希望帶著斗志來到這里,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從沒有奢望過有朝一日可以在京城住上屬于自己的房,他們來到這里只是想追求夢想,享受在路上的感覺。如果可以,讓我們對他們的生活多一些關注,對他們的艱辛多一些理解,對他們的勞動多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