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等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汕頭經濟特區也將于明年迎來自己的而立之年。
汕頭特區近30年來的變化,吸引越來越多的在外潮商回鄉捕捉投資良機。
據汕頭副市長周鎮松透露,市政府正在爭取將特區范圍擴大到整個汕頭市,目前省里已經審批通過,正等候國務院批復。屆時特區立法權和稅收優惠政策可望讓更多投資企業受惠。
南方日報訊(記者/謝慶裕)一連幾日,廣東省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組織一批活躍的企業家,千里迢迢從廣州來到粵東汕頭,感受家鄉變化,捕捉投資良機。
“以前只是他們想我們來,如今是我們自己想來”,商會主席陳海燕感觸頗深,這次來考察的企業家大部分是潮汕人,特區成立近30年來給汕頭帶來的巨大變化,讓越來越多的在外潮商回汕投資熱情高漲。
難題
與先進特區比仍有差距
1981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準在汕頭市郊龍湖劃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頭經濟特區。經過近30年的艱苦奮斗,汕頭特區從一塊0.2平方公里的沙丘上開始,建設成為今天中心城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以上的經濟特區。
汕頭市長蔡宗澤剛剛參加完慶祝深圳特區30周年慶典,馬上趕過來接見這些企業家。他向潮商介紹說,胡錦濤總書記在深圳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經濟特區發展的高度重視,汕頭市干部群眾備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汕頭特區在過去30年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經濟總量增加,發展質量提高,投資環境不斷改善。
然而,頭腦精明善做生意的潮汕人有一股天生的闖勁,許多潮汕企業家選擇在外面落地,發展壯大。對此,蔡宗澤深有感觸,“在深圳特區3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四名發言的特區企業代表,潮汕人就占了兩個,馬化騰和李嘉誠,但他們都不是在汕頭發展?!?/p>
汕頭特區再出發,發揮民營經濟、僑鄉僑力、對臺優勢和人才優勢顯得尤為重要,“吸引在外的潮籍企業家都來關心汕頭發展”,蔡宗澤希望,潮籍企業家多來汕頭走走看看,為家鄉發展作出貢獻。
蔡宗澤說,汕頭自己跟自己比有了巨大的變化,GDP已經突破了1000億元,是特區成立前的幾十倍,但與深圳等先進城市、特區相比,汕頭在思想觀念、發展理念、體制機制、精神狀態、工作作風、法治環境、政務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發展
吸引在外潮商回鄉投資
近年來,汕頭著力改善投資環境,發展不斷加快,上半年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4.6%。胡錦濤總書記日前也肯定了特區30年來“勇于變革、勇于創新,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的精神。這些都給了不少在外多年的潮商回鄉投資以信心,他們同時也為汕頭下一步應如何改善經商環境獻言獻策。
“胡總書記鼓勵敢闖敢試,我們在外從商40多年都是這樣闖過來了,現在汕頭老家發展趨勢很好,回來再試,我信心很足”,廣州美神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漢忠就是汕頭人,此前有30多年沒有回家了,今年來回得越來越密,正抓緊籌劃在家鄉投資一些項目。
黃克東是總部在廣州的東榮(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長。20年前,交通不便、行政審批相對繁瑣令他遠走廣州創業,如今家鄉汕頭的發展讓他看到了機遇:海灣大橋飛架,深水港配套齊全,保稅區正在抓緊招商;距離臺灣高雄僅有160海里,是粵臺距離最近的城市;深汕高速已經貫通、夏深高鐵將于明年底建成,屆時汕頭作為中途站去深圳只需2小時。黃克東認為,汕頭便捷的交通正是發展物流的優越條件。這次回鄉考察,他準備多了解汕頭的物流園規劃,探討進駐經營的可能。
“對于新能源、制藥研發等高新技術行業,我們都會重點扶持,進行有針對性的園區規劃,在用地、稅收等優惠政策上也可以具體談。汕頭保稅區物流基地、濠江廣澳塑化物流園區,澄海物流城也正加緊建設,歡迎物流企業進駐”,汕頭市發改局局長陳向光向企業家們承諾,他希望吸引越來越多的潮汕商人回來壯大市場。
未來
承接產業轉移打造潮商中心
陳向光的愿望正在實現。汕頭正在建設一批高標準的工業園區,以積極的姿態面向珠三角的潮商,承接這些企業的產業轉移。
汕頭市潮南區一片廣袤的土地上機器聲隆隆,依托工業經濟帶規劃建設21.84平方公里的產業轉移工業園,去年被廣東省認定為示范園,并成功競得5億元扶持資金。其中深圳龍崗(潮南)產業轉移園已完成“四通一平”,目前正在抓緊廠房建設,目前已經有15家企業進園,全部是在深圳創業的潮商回鄉投資建廠。當地政府對入園企業,除國家規定統一征收的稅費外,免收14項事業性地方收費,減半征收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管理的8項服務性收費。
硬件建設日新月異,在招商軟環境上,有企業家建議汕頭打造潮商中心,服務潮商回家興業。省工商聯直屬會員商會主席陳海燕表示,對于更加龐大的潮商群體,最有條件形成潮商中心的就是汕頭,汕頭應該抓緊機遇打造這個中心,通過出臺政策和配套設施吸引更多潮商返鄉來投資。
這個提議得到汕頭副市長周鎮松的贊同,他表示,接下來汕頭將借助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粵東僑博會、潮商大會等多種平臺,宣傳推介汕頭,進一步加強溝通聯系,讓他們積極關注并參與家鄉的重大項目建設,吸引更多的在外潮商來汕觀光考察、投資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