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1-22 16:25: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余榮華
北京舊城內有許多“海”。
在這些從元代就以“海”為名的水域中,什剎海的神韻被形容為“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其周邊一帶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但是,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這里也面臨著人口過于集中、建筑陳舊危險、公共服務缺失、生活環境惡劣的難題。近年來,北京西城區政府啟動了兼顧舊城保護、環境改善和人口疏解的改造項目。
當地居民有人選擇了外遷,享受更好的生活環境,也有人不愿意離開故里和鄉鄰。最近有一個好消息傳出:什剎海將試點平移示范區,把原本散落在各大雜院、又不愿意外遷的居民,平移到精心設計、經過改良的傳統院落中,既改善文保區整體環境,又“留住原生態和鄉愁”。
過去,城市改造和新農村建設,都曾經歷“大干快上”“以洋代土”“拆舊建新”的盲目和沖動,釀成“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惡果。如今“留住鄉愁”漸成共識,“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成為城鄉建設的共同愿景。越來越多的地方主政者意識到,天然的山水、傳統的街區、獨特的民居,既是一城一地的鮮明標識,也是未來發展的寶貴財富。
不過,相較于山、水、街區、民居等外在形式,人的因素更加重要,也更難以把握。“要守護鄉愁,必先造福鄉民”,這樣的提醒,不可或缺。
不見鄉民,鄉愁何在?無論古城古街還是古鎮古村,原生態的居民都是其歷史和文化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嘆,一些城市,巨資修復的老街區,只見新商鋪不見老住戶;煙雨朦朧的江南水鄉小鎮,聽不見半句吳儂軟語;塞外邊陲的歷史古城,摩肩接踵的只有都市來客……在對古城古街古鎮古村的保護、修復和改造中,必須避免對原居民“格式化”的清零。否則,空有歷史的形,卻失了人文的魂。
不利鄉民,鄉愁何存?留住了原居民,還需要正視其合理需求。古城古街古鎮古村,不是溫室里的花朵、玻璃罩下的文物。不能指望原居民,為保護古老的民居建筑、傳統的生活場景,始終維持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落后于時代的生活狀態。也不能要求他們,面對更高收入水平的發展路徑,始終將保護置于第一位。城市文保院落里的私搭亂建、不成章法的民居改造,歷史古鎮令人嘆息的產業調整、大拆大建,山野古村的居民外遷、日漸凋零,無不是守護鄉愁要面對的現實困境。
前些年,某地的古民居群落成功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卻很快引發當地群眾的不滿。原因就在于,原居民被要求遵守種種“保護性限制”,生活日益不便,卻不能合理分享依靠這些古民居發展旅游帶來的收益。“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必然難以持久。
鄉愁是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的美好情感,但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要避免鄉愁的“空心化”和“對立化”,唯有讓鄉民生活有改善、生產有出路。
古老與現代并非黑白分明,保持古街區、古民居外在的歷史形態,在其內部合理化改造,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這在國外早有成功實踐。這需要政府必要的投入和細致的服務。
發展與保護更非完全對立,對古城古街古鎮古村的合理開發,發展不具破壞性的旅游、文化、創意、養老等產業,路徑也日益寬廣。這離不開政府的遠見、謀略和不與民爭利的胸襟。
如此,我們所守護的鄉愁,既有山水與建筑,更有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