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項目位置:位于重慶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
項目規模:工程總用地面積為2.93公頃,主體結構長157.3米,寬98.085米,地面以上總建筑高度為25.2 米,共5層,總建筑面積為42497平方米,展廳面積23225平方米。
工程進度:2002年10月28日三峽博物館主體工程開工;2004年12月28日建筑安裝項目竣工,開始布展陳列;2005年6月18日正式開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趨旺盛。博物館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它往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地區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集中展示地。重慶,這座中國最大的直轄市,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三峽大壩建成后,重慶庫區將有20到30萬件出土文物需要收藏。如今,這些亟待收藏保護和展示的歷史物證,以及重慶優秀的歷史文化,現在有了一個最佳展示平臺,它就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歷史悠久之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前身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因西南大區撤銷,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成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建國初期,中共中央西南局為推動西南地區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發展,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關懷下,于1951年3月8日在重慶成立西南博物院,1951年10月西南博物院正式對外展出,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題寫館名。
在西南大區文博事業發展規劃中,西南博物院作為西南地區中心館,直屬西南局文教部管理,規劃下轄“五館一所”,由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任院長、馮漢驥、周素園、方國瑜任副院長,1953年10月,西南人民科學館(原名西部科學院)并入西南博物院。西南博物院成為集歷史、考古、自然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成立之初,西南博物院舉辦《西南區文物展覽》、《西南區土改文物資料陳列》等重要展覽,組織實施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發現在中國頗具影響力的“資陽人”頭蓋骨,主持四川昭化寶輪院、重慶巴縣冬筍壩巴蜀船棺葬墓群、成都羊子山漢墓等重要墓葬的發掘工作,同時搜集和搶救了抗戰陪都時期以來流散于重慶及西南地區的歷代大量珍貴文物。西南博物院聚集了鄧少琴、董其祥、徐文彬、沈仲常等一大批歷史文物專家,搭建起了西南地區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基本框架,對西南地區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為更好地保護和展示三峽文物搶救成果,國務院辦公廳于2000年9月批準成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重慶市博物館正式并入,加掛重慶博物館牌子。經過近5年的籌建,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25萬平方米,展廳面積23225平方米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造型獨特之館
這座氣勢恢弘,內涵深邃的博物殿堂,在建筑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歷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弧形外墻和對面大禮堂的圓形傳統建筑,形成一種向心力的呼應和整體吻合:弧線代表著水利大壩,而圓型代表著古建筑的文化特征。
大面積的藍色玻璃和古樸的砂巖,規避了一般大型建筑用大理石、花崗石帶來的珠光寶氣,同時,藍色玻璃象征著水,而砂巖外墻則代表著山,充分體現了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而且外墻砂巖是專門從澳大利亞購進的,在晴天、陰天、雨后等不同的時候,砂巖的顏色都會有微妙的變化。
博物館正上方的玻璃穹頂不僅滿足了大堂采光的需要,而且,這個漏斗型的圓形穹頂,在外型上很像一個巨大的承露盤,一方面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另一方面,水通過三層疊瀑,一瀉而下,與人民廣場連相。這樣就體現了博物館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潤大地的寓意。大門前由西向東的三疊水池,暗合我國從西到東的三級階梯地勢。
在博物館的左右兩邊外墻上,各有一幅巨大的浮雕,這是重慶市著名雕塑藝術家江碧波的精心之作。浮雕取材于遠古巴人的造型藝術符號:巴人圖騰白虎,三峽特有的魚,巴人信仰的巫教里的迎魂樹、迎魂舟和楚文化的標志———朱雀鳥,它意味著巴楚同在一條江上,共同創造了遠古長江文明。
位于博物館正面右上方,有一個4米見方的巨大篆體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9個大字。據了解,在建筑物上戳印章這種創意,在目前中國還是首次,而篆體本身就透漏出歷史的滄桑。
內容豐富之館
作為一個傳承并延續著歷史文脈,展示重慶優秀歷史文化特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舞臺,中國三峽博物館還是一座擁有豐富藏品的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它采用了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突出文物展品的形象特征,使其具有直觀、生動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達到文物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與陳列形式的藝術構想的協調統一。
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陳列展覽主要包括《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抗戰歲月》;專題陳列分別為《李初梨捐獻文物》、《歷代書畫》、《歷代瓷器》、《漢代雕塑藝術》、《西南民族民俗風情》、《歷代錢幣》。4個基本陳列中,《壯麗三峽》以豐富的文物資料展示大三峽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
其中《遠古巴渝》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重慶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資料,反映20世紀的100年中,重慶面臨的若干機遇及發展,包括城市變遷、商業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業的崛起等。掃描對重慶起推動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慶直轄后的風采。《抗戰歲月》,以豐富文物資料,突出表現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犧牲。《歷代錢幣展》集中了從遠古的貝幣到當代我國的人民幣,展品達2000件以上。《西南民俗民情風俗展》,集中展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俗生活及工藝美術品。“大三峽環幕數碼電影”則以高科技電影手段反映庫區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工程前的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
正因為有了這些豐富的展示內容,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先后成為了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培育對象、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重慶市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