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梅寧華:關于社會分配問題的再認識
時間:2010-09-06 14:55:09  來源:北京日報  

本文語粹

  ●在當代社會,分配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基本制度架構,利益分配方式越來越成為制度架構的本質規定。當前,分配已成為不同政治制度是否有比較優勢的試金石,也是制度之爭的高地。

  ●中國社會主義的分配實踐經歷了三個階段。中國的政治形態決定了我國發展經濟的目標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解決分配公平問題的制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綜合運用政府與市場多種手段,較好地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特殊的國情、特殊的發展階段決定了目前我國的分配形態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的分配形態,它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有相對成熟、固定的分配模式,也不可能像有的人所苛求的或有的人所企盼的那樣盡善盡美。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性分配模式仍處于探索和發展之中。

  ●解決分配公平問題的原則是既要講效率又要講公平,要實現分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防止以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絕不可簡單化和教條化。既不能僵化地固守過去的理論,特別是已經被實踐證明不可行的方式,也不能套用他人的模式,包括發達國家所謂成熟的分配模式。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公平的實現是一個實踐的歷史過程。

  社會分配是當今爭議最大的問題。有調查顯示,在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中居首位。而如何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則是世界性的歷史課題。從古至今,無論中外,一切朝代更迭、政權交替,歸根結底取決于社會財富分配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方式制約生產力的發展,分配方式則決定著政治的形態。政治的本質在于使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至今存在的所有政治模式,都宣稱能公正解決分配問題,但從理論和實踐上看,這是一個尚未根本解決的重大課題,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和探索。

  在社會財富分配問題上絕不可簡單化和教條化。既不能僵化地固守過去的理論,特別是已經被實踐證明不可行的方式,也不能套用他人的模式,包括發達國家所謂成熟的分配模式。這些都已被事實證明無法實現社會公正。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為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這個重大問題提供了實踐和理論條件。

  一、制度之爭的本質在于分配能否公正

  馬克思認為,追求利益不僅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原因,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而人的利益的實現,無疑主要是通過分配來進行的。人類社會的運動,說到底是社會財富分配的變動。革命是利益重組,改革是利益調整,從而使社會財富的分配不斷趨于公平。無論何種制度,政治的最高原則都是建立與其制度相應的社會分配的合理格局。而實現分配的公平公正,則是政治建設的終極目標。在當代世界,分配是否公正已成為制度之爭的核心。

  1、分配方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基本制度架構。在當代社會,分配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基本制度架構,利益分配方式越來越成為制度架構的本質規定。分配是人類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強調財富生產的重要性多,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財富分配的重要性。強調生產的重要性,在物質財富極為匱乏的社會階段毋庸置疑,但當物質財富豐富到一定程度、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分配的重要性便日益突顯。當今很多經濟與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分配的問題。現在人們關注的很多問題,不論涉及的是經濟利益還是政治權利、文化追求,說到底就是要求這些利益如何更好、更公平的分配。可以說,一個社會的發展,一項制度的制定,都直接或間接決定于利益分配。社會財富分配方式的不同,影響甚至決定了制度形態的不同,社會財富的分配制度已成為最基礎的政治經濟制度。

  當前,分配已成為不同政治制度是否有比較優勢的試金石,也是制度之爭的高地。一個國家能否公正、公平地解決分配問題是衡量制度優劣的關鍵,也是一個制度優勢是否有說服力的最有力證明。所謂資本主義,本質是資本所有形式決定了社會分配形式,而由于資本的逐利性,造成近代以來社會的兩極分化,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在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下,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試圖通過稅收等手段,緩解分配不公問題,有的國家還實行了高福利制度。盡管它們聲稱解決了分配問題,但事實是高福利國家陷入競爭乏力,難以為繼,而主要西方大國兩極分化并未緩解。資本主導分配的方式,雖然能刺激生產的發展,但也必然造成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目前的制度、模式之爭有一個誤區,就是比較看重生產效率而不注重分配方式這個本質。判斷一種制度是否有優勢,最根本的不但要看能不能推動一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更要看是不是有利于維護這個國家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實現社會分配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實現社會公平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在《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對社會公平尤其是分配公平問題有過許多論述。他揭示了分配不公的根源在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的制度原因,闡明了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及未來共產主義制度,為從根本上實現分配公平奠定了制度基礎。

  實現分配公平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體現,也是共產黨人一貫堅持的政治主張。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和政府在實踐中努力追求社會分配的公平。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為了消滅剝削,促進公平;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建設都包含著對分配公平的追求。鄧小平同志更是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就是分配公平的最終實現。

  3、實現社會分配公平需要新的理論解釋和實踐。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體現。”對于當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現象,社會十分關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這些年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什么不公平感似乎還強了呢?分配不公問題的產生,既有社會歷史的原因,也有實踐欠缺,理論不完善的原因。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公平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公平的訴求日益強烈,而新的理論解釋尚未建立,無法對新的現象做出說明是一個重要原因。

  要建設效率和公平相統一的分配制度,分配理論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分配理論存在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簡單地把按勞分配作為唯一分配理論加以推崇;二是在極左思潮干擾下,把按勞分配看作是資產階級法權,主張取消按勞分配,恢復供給制。受這兩種傾向的影響,分配實踐沒有真正貫徹公平原則。改革開放后,分配理論突破了各種各樣的教條主義束縛,逐步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但在這一探索過程中,對按勞分配的概念并沒有新的理論解釋,仍沿用固有的觀點,使分配理論上出現一些空白。如利益多元的條件下勞動的形式如何界定?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按勞分配原則如何在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壟斷部門與非壟斷部門之間、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之間、公有制企業與非公有制企業之間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再如,按生產要素分配與勞動價值論的關系,按勞分配與按要素貢獻分配相結合的形式及二者結合過程中的實現機制等,很多問題在理論上沒有說清楚,不少人對按勞分配的認識還停留在均貧富的層面。這些理論空白造成了人們認識上的混亂,產生了一些抱怨和誤解。所以,不能用簡單化的概念去理解和闡釋復雜的分配關系和分配形態。

  馬克思認為,“所謂的分配關系,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規定的特殊社會形態,以及在人們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互相所處的關系相適應的,并且是由這些形式和關系產生的。這種分配關系的歷史性質,就是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分配問題十分復雜,其改革的內容、重點與力度不僅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需要,更取決于當前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力狀況、人民群眾心理承受能力等經濟社會條件,直接影響社會和諧。因此,分配問題、分配改革的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含義。經過30多年的改革,我國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階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分配方式、組織形式日趨多樣化,利益關系也變得日益復雜。利益格局不斷變化,利益關系不斷調整,分配領域中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國有資本、國有壟斷企業造成的分配爭議正在引起社會各方重視;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尚未絕跡;多種要素參與分配等都在影響著人們的實際分配和分配心理。面對利益矛盾和分配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切實關注這些變化和沖突,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并不斷把握這些特征,主動進行利益分配領域理論與實踐上的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解釋。

  二、著力建設實現分配公平的制度條件和物質基礎

  如何解決分配公平問題,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世界,都是一個全球性課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解決好。過去一個時期,我們也沒有解決好。中國社會主義的分配實踐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片面理解按勞分配的原則,推行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導致了追求公平而犧牲效率的傾向,嚴重地阻礙了全社會生產積極性的發揮;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后,確定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在分配領域引進市場機制,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也出現了將社會分配簡單地推向市場的傾向;第三個階段是近年來黨和政府著力建設新型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階段,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的分配實踐為逐步解決分配公平這一世界性課題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物質條件。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解決分配公平問題提供了政治基礎。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架構,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中國的政治形態決定了我國發展經濟的目標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解決分配公平問題的制度基礎。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相適應,我國人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目標和追求。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既尊重個人利益,又維護集體利益,追求社會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有機統一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作用下,中國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目標而奮斗,形成了支撐國家發展的持續的精神動力。這個政治訴求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分配要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綜合運用政府與市場多種手段,較好地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是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下進行的,尤其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模式下,國家無法調控資本的力量,放任資本在分配中的主導作用。雖然近些年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對市場進行了不同程度地調節。但這種調節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私有制,改變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沒有改變基本的不平等分配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有相對完善的政府體制,有資本主義制度不可比擬的政府效能和資源整合能力。在解決分配問題上,與資本主義過分依賴市場不同,中國的制度特征既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重視發揮行政和社會的力量,運用行政、稅收、社會政策等各項手段,彌補市場的不足,把市場調節與國家調節這兩只手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這比資本單一主導模式更有效能和優勢。

  3、改革開放30年為我國解決分配公平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國民經濟實現了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巨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平均9.8%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國民經濟高速穩定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分配公平問題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尤其是近年來,國家財政收入迅速增加,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可資配置的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已不可同日而語,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能力大大增強。黨和政府以巨大的投入,用于基礎設施、基礎項目建設,造福于全社會,為國家長遠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動力,也使我國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為實現分配公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增強,應該說有條件、有能力逐步解決分配問題。

  三、實現社會分配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分配制度。只有建構起與我國現階段國情相適應的相對合理公平的分配制度,才能更好地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處于一個利益格局不斷變化、利益關系不斷調整的深刻變化過程之中,特殊的國情、特殊的發展階段決定了目前我國的分配形態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的分配形態,它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有相對成熟、固定的分配模式,也不可能像有的人所苛求的或有的人所企盼的那樣盡善盡美。我國的分配形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個特定階段,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性分配模式仍處于探索和發展之中。

  1、解決分配公平問題的原則是既要講效率又要講公平。“財富的公平分配是人類社會至高無上的美德。”但公平是相對的、具體的、歷史的,絕對的、抽象的、孤立的公平是不存在的。那種脫離效率的無差別的絕對公平只存在于觀念和幻想之中。所以,要實現分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一方面,相對公平的分配應是有效率、有差別、能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的分配。收入差距與分配不公不是同義語,有差距不意味著不公平,無差距也不意味著就公平。是否公平,取決于分配制度是否公平,收入是否與貢獻相稱。只要分配制度不公平,收入與貢獻不相稱,差距再小,甚至沒有任何差距,那也是不公平的。相反,只要分配制度是公平的,收入與貢獻相稱,有一定差距,也是公平的。絕對平均主義的沉痛教訓告訴我們,公平的分配不是無差距的“均貧富”,因為平均主義也是對有天分、肯吃苦、勤奮工作的人的一種不公平。解決分配公平問題,要防止陷入只強調公平而忽視效率的誤區。

  另一方面,相對公平的分配還應是防止兩極分化的分配。否定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科學和理性的態度。同樣,對過分懸殊的收入差距視而不見,甚至放之任之,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解決分配問題要防止以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在防止強調公平忽視效率的傾向的同時,還要防止只重效率、忽視公平的傾向。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面對分配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有人主張照搬西方的分配模式來解決我國的分配問題。我認為是不可取的。分配制度是與市場經濟制度發展程度、國家特點、經濟實力密不可分的,不同國家根據本國的特點采取了不同的實現模式。資本主義采取的是財富分配過多傾向于資本要素,追求效率的分配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有利于提高生產的積極性,但容易造成兩極分化和貧富的懸殊。北歐一些國家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特點,他們所采取的高稅收、高福利的分配模式也不可復制。美國華爾街式的分配方式不適合我國,北歐福利國家的分配模式也不適合我國。解決分配問題既不能只要效率,不要公平,也不能只要公平,不要效率。這兩種傾向都要防止。

  3、分配公平的實現是一個不斷實踐的歷史過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我國物質財富得到很大豐富的過程中,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同時也要看到,在公共建設、民生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人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比如,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長緩慢,不少壟斷行業收入畸高,等等。盡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收入差距拉大問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離人們的預期和社會的要求仍有一定距離,分配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但是,分配公平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歷史只能提出和解決它能夠解決的問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分配公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發展的歷史過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多高程度,公平問題解決和實現的程度也就如何,這是一個客觀規律,而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意志和善良意愿。這也是馬克思所說的,分配關系是與一定的生產階段相聯系,并隨之不斷發展而變化的深刻含義所在。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利益格局的不斷變化和不同利益形態的出現,分配公平問題的解決必然會不斷地發展變化,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可能終結,不可企及能達到絕對的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的實現需要在實踐中具體化、制度化。如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三次分配:一次分配要注重效率,要明確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關系,建立勞動報酬的正常增長機制,使勞動工資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增長相適應;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應以制度形式明確各級財政用于社會保障以及轉移支付的支出比例;三次分配要強調社會責任,健全社會救助的激勵機制、管理機制、監督機制,增強對分配的調節功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如,通過更加有力的措施,“調高、擴中、提低”,切實促進分配公平,扭轉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趨勢。要通過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加大稅收的調節作用,堅決打擊取締非法收入,來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要通過加快推進城鎮化,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業,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規模等等。所有促進分配公平的具體工作和成果只有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運行,才能轉化為社會成員切實擁有的權利和利益,才能使分配公平得到實質性的推動和相對實現。

  總之,利益格局的復雜變動,分配形式的復雜變化,使得我國當前的利益分配問題格外特殊、異常復雜,社會反映異常敏感。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把分配問題簡單化,要從政治上看問題,必須照顧各方面的合理訴求,協調好各階層、各利益群體的利益,在全社會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積極穩妥推進分配制度改革,構建一個既有效率又有公平、適應現階段我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分配制度。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