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1-28 20:38:52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木須蟲
日前,安徽省蚌埠市發生一起慘劇,一名六旬空巢老人獨自死在家里,一周后才被鄰居發現。據了解,老人有兩名女兒,但都不在身邊,老人嗜好養犬,家里曾養了近十條狗。記者23日得知,老人死后,尸體遭到了群犬的分食,這些狗都已經被處理。(11月24日《安徽商報》)
空巢老人死在家里多日無人發現,已經不是個案,經媒體報道的都不勝枚舉。而象個案老人尸體被平時相依相伴的狗分食,更添幾分悲劇成色,凸現空巢老人照料與精神的雙重缺失。
對此,不能單純埋怨兩名女兒的不孝,她們出嫁了,有家有口,需要為生計而奔波。當然,不管是有心無力,還是那些缺少對老人眷顧,終究都是為人子女的遺憾。與老人死后的慘狀不忍直視相比,他生前的孤寂或許容易被忽視。性格孤僻,離群索居,構成了自我封閉的小世界,養狗不過是排遣寂寞的途徑。他也是相當一部分居家獨居,又不愿意集中養老老人的縮影,網絡時代老人天價尋狗的新聞,偶爾留下另類注腳。孤寂的封閉小世界,斷絕了外部的聯系,自然失去了外部的關注、介入與幫助,無限增大了死亡風險。
“空巢慘劇”豈是一個痛字了得,慘劇的背后折射出空巢老人來自家庭親情、自身性格、社會空間的種種制約,注解了養老的社會之殤。老吾老及人之老,不止只是大同的道德理想,而同類相憐的社會情感命題。解決養老之困,子女盡孝、老人抱團和公共服務,需要三位一體、互相補位,給老人編織起生存的安全網。
為人子女應少些客觀借口和僥幸心理,認為父母身體尚可,還有時間與機會。遺憾的是,機會在自我忽視中慢慢溜走,徒留下子欲孝親不待的遺恨。“常回家看看”不只是思親情緒的表達,也不只是對父母盡孝的行動,更是為人子女人倫無愧的心靈鑰匙,不能總是喟嘆在追悔莫及之時。
空巢成常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靠家庭直接贍養無法承擔,需要更有效的社會服務來滿足養老需求的真空。比如,個案還中小區與鄰里關照、過問缺失也是造成悲劇重要因素。空巢之痛既有親情距離的隔裂,也有生活空間的孤立。親情養老已遠去,而社會養老卻在路上,這正是猝死空巢悲劇之痛的根源所在。
對于空巢老人,應當是以社區為核心,居家養老為主要對象,在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上,社區應充當起子女養老與社會養老之間的粘接劑,如在一些地方嘗試的空巢老人服務“一鍵通”、農村建設的日間照料中心等,督促子女們履行養老義務,幫助子女們購買必要的養老服務,承擔必要的信息溝通等等。此外,大力扶持發展各種形式的老人活動社團,擴大老人社會交往空間,相互提供聯系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