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1-24 15:25:43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葉祝頤
四年前為迎廣州亞運會,耗資8億打造西關最大的廣場;四年后,因地鐵8號線施工,廣場又被拆了一半——今年9月,媒體質疑陳家祠廣場被拆成了“短命建筑”,有市民直斥太浪費。11月20日,在由廣州市選出的省十二屆人大代表到陳家祠廣場集中視察時,荔灣區政府方面回應,“不僅沒有造成浪費,還省了錢,加快了地鐵建設。(11月21日《新快報》)
耗資8億元打造的陳家祠廣場,僅僅建成四年就被拆除,好端端的建筑材料與廣場景觀變成一片瓦礫,納稅人的錢打了水漂,還美其名曰,沒有造成浪費,豈不滑稽?
放眼望去,不僅耗資8億元打造的陳家祠廣場拆除,其他地方的建筑也頻頻“英年早逝”,建筑短命儼然成了城市通病。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與城市美麗景觀相伴的,卻是高樓大廈紛紛夭折。剛建好的廣場說拆就拆,不僅浪費了社會資源,造成巨大的環境威脅,也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延續傳承,很是讓人痛心。
分析建筑短命的成因,思考建筑長壽的對策十分重要。除了“樓脆脆”、“橋垮垮”這樣的豆腐渣工程需要譴責以外,非質量原因的建筑短命現象凸顯決策者的權力任性,更是戳到了城市規劃短視病的痛處。
《城鄉規劃法》規定,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二十年。城市總體規劃還應當對城市更長遠的發展作出預測性安排。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和規劃管理的依據,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城鄉規劃顯然不能朝令夕改。既然此處要修建地鐵,當初為何要耗資8億建廣場?但是,由于政績評價體系不完善,領導變更頻繁,有人認為前任領導制定的規劃方案,不能顯示政績。好大喜功,按自己的意圖隨意更改城市規劃者不在少數。城市規劃儼然陷入了“領導一句話就變”的“過家家”怪圈。不少建筑遠沒有達到設計使用年限,就被人為拆除。既浪費社會資源、勞民傷財,也打亂了城市總體規劃部署,導致城市規劃缺乏連續性、前瞻性;滋生了不少華而不實的“政績工程”與爛尾工程。
投資2.5億興建的沈陽五里河體育場建成18年被拆除;建成僅9年的海南“千年塔”淪為“短命塔”;福州中央商務區范圍內新修學校、住宅被拆遷;南昌建成13年的四星級酒店被爆破;云南河口年僅3歲的文化長廊被拆;陳家祠廣場被拆掉,不過是為中國“短命建筑名單”繼續添磚加瓦。
城市規劃如同過家家,建成僅四年的陳家祠廣場,說拆就拆,無疑與《城鄉規劃法》精神背道而馳。正如有論者所言,一建一拆的過程就是制造GDP的過程:建也GDP,拆也GDP。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有限的社會資源與納稅人的錢就這樣付諸東流。
雖然民眾對城市規劃朝令夕改,建筑物短命的現象十分不滿。但是由于政績評價體制不完善,制度設計失靈,導致法不責眾,官員違規成本低廉。“領導一句話就變”的短視規劃病一直沒有得到根治。納稅人對制造短命建筑的敗家子行為義憤填膺,決策者卻充耳不聞。
在我看來,要防止建筑短命,關鍵要改變“領導一句話就變”的規劃生態,具體說來,有三項工作要做。一是完善政績評價機制,多從民生角度看政績,少以形象工程論英雄。保持對官員政績考核的連續性與長效性,防止有人隨意變更城鄉規劃,盲目上馬形象工程。二是強化民眾對城鄉規劃的參與權、監督權、評價權。讓億萬雙眼睛盯緊城鄉規劃,督促相關部門與官員增強城市規劃權威性、科學性和預見性,妥善處理城市快速發展與拆舊建新的矛盾。三是健全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通過責任追究,讓沒有經過民主程序、科學論證的決策出不了臺;讓好大喜功、盲目決策者承擔應有的責任。促使決策者學會傾聽民意,謹慎使用手中的權力,不再拍腦袋改規劃,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