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羅力:深圳市馬洪經濟研究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未來五年,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將進入轉型關鍵期。這一轉型的基本趨勢就是要從以往的計劃慈善逐漸轉向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慈善,慈善事業將大規模地走向組織化、民間化和專業化。不僅如此,在未來五年,我們也將看到,公益慈善組織的轉變將進一步推動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建設,公益慈善事業的轉型也將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體制的轉型。未來五年內,中國慈善事業轉型有十個重要特征:
1、中國慈善事業將逐漸從計劃體制轉為市場體制,慈善市場將起到配置慈善資源的基礎作用。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報告提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這不僅僅是針對經濟體制的改革,對于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慈善事業,市場機制也應該逐步起到重要的資源配置作用。這一慈善市場不同于經濟市場,它不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主要考慮慈善捐贈方、服務提供者以及受助對象三者之間如何形成慈善資源的有效對接機制和法治規則。在最近兩年中,我們看到計劃慈善的領域越來越小,自發慈善市場正在迅速發展。慈展會也讓我們看到這一趨勢,在這三年間,慈展會逐步由慈善項目展示更多地轉向慈善資源對接。
2、民間化、組織化、專業化將成為未來五年慈善事業發展最重要的特征。
在未來慈善市場建設過程中,市場主體將主要由民間公益慈善組織承擔。慈善回歸民間,一方面表現在原有的官辦慈善組織將逐步去行政化,進一步社會化。未來除了少數大型慈善組織外,大量的官辦慈善機構將回歸民間,實現社會化,政府更多是以政府購買服務或者公益創投的方式和這些組織建立市場條件下的契約關系,優勝劣汰。少數仍然由政府興辦的慈善機構,公務員將退出領導層,大力吸收社會賢達人士和專業人士進入領導層。深圳慈善會的改革逐步走向基金會,民政局長不再擔任慈善會領導,就體現了這一社會化方向。另一方面,民間化的過程也是慈善事業自我組織化的過程。慈善事業在市場機制下要提高效率、實現更多的效能以及贏得更高的公信力,就要逐漸從過去的好人好事,逐步轉化為組織化的公益慈善。未來五年,專業化的治理結構、工作流程、薪資待遇以及專業化的評估體系都將成為必然趨勢。
3、基金會,尤其是非公募基金會將崛起。
在過去三十年,公益慈善資源主要依賴政府和國際機構的支持。未來五年內,雖然政府通過購買服務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資源供給作用,但民間基金會將迅速發展,逐漸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供給方。如本屆慈展會與上屆相比,資金來源更為廣泛。其中,基金會、國企/央企和民企是慈善資金的主要渠道。基金會捐贈金額達10.64億元,占比39.24%,其中非公募基金會捐贈9.85億元,成為主要力量;國企/央企捐贈5.66億元,占比20.89%;民企捐贈5.62億元,占比20.72%。可以看出,基金會、國企/央企以及民企,對于中國公益慈善項目關注度更高,其中又以非公募基金會資助意愿更強。
《中國基金會發展報告(2013)》數據顯示,2004年之后成立的基金會中,非公募基金會無論從數量還是資金量來看,發展速度與規模都超過公募基金會,其支出總額是公募基金會的1.75倍,收入總額是公募基金會的2.02倍。非公募基金會正在逐漸成為我國民間慈善資源的重要籌集平臺和推動民間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4、慈善行業展會越來越成為跨界合作、推動行業創新的重要平臺。
第二屆慈展會在理念、模式、項目、資金、人才實現全要素對接,以下三個案例最具代表意義:一是廣州市民政局汲取和借鑒慈展會經驗,成功舉辦公益項目交流推介會,公益創投資助公益項目。二是成都市錦江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積極參與第二屆慈展會,成功對接深圳優秀社會組織5家;與鄭州厚普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實現工藝慈善信息化建設的合作意向,在第三屆慈展會實現交流、對接、合作;成功對接啟創社工服務中心,委托其執行“WE”創益第三期。三是鄭州厚普科技有限公司參加第二屆慈展會后,成功與包頭市慈善會、深圳市慈善會、廣州市慈善會、長沙市慈善會、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北京天使媽媽基金會等機構合作,解決了信息發布實時性、捐贈常態化問題等。
5、慈善事業重點關注領域將是:青少年兒童、社區發展和醫療衛生。
本屆慈展會對接成果排名前三的是:青少年兒童類869項,占比33.92%;社區發展類445項,占比17.37%;醫療衛生類349項,占比13.62%。另外,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NGO2.0及南都公益基金會2014年聯合發布的《中國民間公益組織基礎數據庫數據分析報告》,也顯示青少年兒童為目前國內民間公益組織涉足比例最大的服務領域。由此可以看出,以青少年兒童為代表的三個領域是我國慈善資金的主要支持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益資源供給與需求相匹配的格局逐漸形成,有利于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6、靈活的小額社區資助將成為重要的慈善資金資助方式,基金會與社會服務機構之間的合作將成為主要資助模式。
資助是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慈善運作模式,目前在中國還不是主流,隨著慈善市場的逐步發展,未來五年資助將成為主要的慈善運作方式,尤其是小額社區資助模式更可能成為主流。
以慈展會為例,本屆慈展會資助金額小于10萬元的對接成果最多,有1618項,占比63.15%,成為公益資助的重要模式。小額資助對資金提供方而言可以降低其運作風險,快速累積資助經驗,對資金接收方而言能迅速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代表著一種富有活力的公益資助模式。
7、京滬粵將成為中國慈善最活躍的地區,同時地區不平衡也將更加明顯。
本屆慈展會對接資金來源地區囊括了全國34個地區以及海外9個地區。其中,來源于北京的資金有608項,廣東有376項,上海有172項;對接成果數位于前8位的資助方所處地域均位于東部地區。可見,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有更多豐富的公益資源支持公益項目,公益資助也更活躍。
8、資金流向區域更廣泛,西部地區為公益資源主要流入地,慈展會成為富裕地區資本與貧困地區項目對接平臺。
本屆慈展會對接資金與上屆相比,流向區域更為廣泛,不僅局限于某幾個地區,成功對接的公益項目實施地囊括了全國除澳門的33個地區。受資助金額排名前三的有寧夏、廣東、貴州。公益資源流入地主要集中于經濟較落后的西部地區省份
。
9、公益慈善將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思維將深刻影響著慈善領域的思維方式。
既往的公益慈善思維,要么集中在社區服務對象,要么集中在基金會等幾個重要捐款資助方上。但是,互聯網思維則強調基于用戶原則,強調用戶應該顧及到千萬普通用戶上,強調他們參與體驗的原則,這就突破了少數人的局限。未來五年,互聯網思維集中表現在互聯網募捐的興起,帶來可觀的捐款收入。未來,在慈善界大放光彩的不再是明星匯集的芭莎晚宴,抑或民政部的慈善大會,而是騰訊微信、阿里巴巴的淘寶、新浪微博。它們的力量不在于自身做了公益,而是成千上萬的普通公民用它們做了公益,這就是互聯網公益。
第三屆慈展會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公益慈善資源對接系統——網上慈展會,已于9月1日上線,是全國目前唯一的公益慈善資源對接平臺。本屆慈展會通過資源對接平臺共匯集2560個資助方資助了402個公益項目。此外,借由公益微電影,慈展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進一步得到加強,慈善資源對接的功能也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這必將成為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10、公益慈善事業在未來五年內將引發一系列社會治理制度的改革。
在未來五年內,企業家將大批進入公益慈善領域,而以商業方式實現社會目的的社會企業將成為想進行公益創業的青年人的首選。大量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將直接轉化為社會企業,彌補中國在養老服務等各方面社會服務的巨大供需缺口。“影響力投資”成為中國投資領域和公益領域的重要概念。在今年慈展會上,社會價值投資基金(The Impact Fund)聯盟的成立,標志著公益慈善新時尚的到來。
不僅經濟理念影響著慈善,慈善領域的創新也影響著政府的管理模式。政府購買服務的推出是政府管理思維的一個重要轉變,它使得政府從原來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逐步轉變為平等的合約式管理。從而在更深的層面上,重建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未來五年,政府購買服務將全面推開,政社將進一步分離,讓渡出更大的社會空間,從而形成政府、市場與社會三足鼎立的現代國家整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