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北京朝陽拆遷村民上課學習適應城市社區生活
時間:2010-08-22 09:28:35  來源: 新京報   作者:專題稿件采寫/本報記者 張寧 
  伴隨著城市建設的進程,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村落陸續拆遷,農民回遷安置房社區相繼建成。目前,北京正在進行土地儲備拆遷,全市共有50個掛賬重點村將實施騰退。這意味著,眾多拆遷村民要經歷從農民到居民的角色轉變。

  當農民住進高樓,他們能否適應社區生活?近日,記者在多個“農轉居”人口集中的社區調查發現,一些社區雖入住多年,但居民尚未適應社區生活,在圈綠地種菜養雞。但也有一些社區,昔日的村民已適應角色轉變,融入城市生活。針對“村民上樓后如何適應城市生活”,近日,朝陽區金盞鄉將其列為調研課題,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共同建立“公民學校”培訓村民,探索讓“人和觀念一起上樓”。

  本報訊 近日,金盞鄉“公民學校”正在籌備為當地“農轉居”人口開設“公共文明行為”課程。金盞鄉有4個拆遷村,為引導農民向居民轉化,該鄉將“村民上樓后如何適應城市生活”列為調研課題,聯合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建立“公民學校”,并上了首堂課。

  村民坦言難適應社區生活

  金盞鄉長店村是市級掛賬重點村之一。近日,長店村內到處可見拆遷廢墟。村民們說,這個村共有村民1200多戶。一位村民說,他家有個大院子,種著蔥、蒜、黃瓜等,夏天不用買菜。“今后住進樓房就沒處種菜了”。該村民坦言,他短時間內無法適應社區生活。

  除了長店村,金盞鄉還有馬房、樓梓莊、曹各莊3個村都將拆遷。金盞鄉相關負責人說,此前了解到,一些“農轉居”人口集中的社區存在綠地插秧、養雞,占用樓道堆雜物等問題。為了讓未來的新社區避免這些問題,他們希望提前轉變農民的觀念。為此,金盞鄉將“村民上樓后如何適應城市化生活”列為調研課題,并在朝陽區立項。

  志愿者助村民轉變觀念

  目前,“村民上樓后如何適應城市生活”調研課題的內容之一“公民學校”已經開課。近日,“公民學校”在馬各莊村活動中心掛牌,50余位村民參加了“公民學校”的第一期學習。

  人民大學“紅色1+1”實踐團的志愿者運用圖片、視頻和現場演示,為村民講解家庭急救、社區文明生活等。據金盞鄉工作人員介紹,首期課程受到村民們的歡迎。志愿者還向村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將根據調整結果確定下一期“公民學校”的授課內容和方式。

  據了解,金盞已有數十戶拆遷村民住進樓房。人民大學“紅色1+1”實踐團團長、公民學校發起人馮啟娜說,“公民學校”正打算到該小區開設第二期課。課程主題為“公民公共文明行為”,將從公共環境、公共秩序、人際交往和公益行動等4方面切入,針對綠地插秧等問題展開討論,引導這些新居民做出正確的判斷。

  馮啟娜說,“公民學校”還將開展健康、文化等系列課程,幫村民轉變觀念,使其盡快適應社區生活。

  ■ 探訪

  樣本1 “鄉親們”圈綠地種菜養雞

  ●社區:東壩家園

  ●入住時間:3年

  ●現狀:綠地種菜養雞,居民仍保留農村的生活方式。

  朝陽區東壩家園的A區和B區,居民大多是當年從東壩鄉拆遷上樓的村民。近日,在東壩家園B區,多幢樓前后的綠地上可見居民支起的南瓜秧。在109號、108號之間的綠地上,種著黃瓜、煙葉。而115樓前多塊綠地已開發成菜園子,蔥、蒜、茄子、辣椒均有。該樓東北角的一處“菜園”則種著西紅柿等,園內還掛著一把采摘用的剪刀。

  在103號樓前,有居民用網布晾曬蕎麥皮,用于自制蕎麥枕頭。

  108號樓居民陳先生說,他以前是東壩高楊樹村村民,他所在村已拆遷建設東壩郊野公園。3年前,他和村里人一同入住該小區。“我們習慣不了小區生活。”陳先生說,以前他家有幾畝地種玉米、種菜。搬到小區后,鄰居們和他一樣想在小區內種瓜種菜。

  “我們以前務農,現在沒有工作,閑著沒事種點菜還能節省開銷。”居民趙先生說,他有抽旱煙的習慣,于是在小區種了煙葉。趙先生說,從2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搬進樓房,就像進了鳥籠子。

  “前幾天發現有居民在小區養兔子。”東壩家園物業工作人員劉先生說,居民在小區養雞養鴨的均有,但一些居民接受了勸說,現在不養了。劉先生說,圈地種菜是不允許的,但居民之間彼此認同,從未發生過糾紛或投訴,物業無權制止。劉先生說,很多居民以前都是鄉親,喜歡晚上聚在院內乘涼聊天,男居民多是“膀爺”。

  記者了解到,該小區目前沒有居委會,居民們也沒有成立興趣小組。物業曾計劃組織居民開展活動,但在居民中沒有號召力。

  樣本2 大媽早晨打太極晚上跳舞

  ●社區:朝來綠色家園

  ●入住時間:7年左右

  ●現狀:社區活動豐富,居民已適應城市生活。

  “每天5點起床,到樓下和鄰居打太極拳,晚上一起出去跳扇子舞。”朝來綠色家園63歲的居民王大媽說,她現在的生活很豐富,和城里老人的退休生活一樣。王大媽原來是來廣營村村民,2006年拆遷上樓,住進朝來綠色家園蘊實園。據了解,朝來綠色家園萬余居民大多來自來廣營、紅軍營等5個已拆遷的村子,從2002年起相繼入住。

  近日,在該小區內,公共綠地沒有種菜養雞現象,樓道里極少能見到雜物。王大媽說,他們已經改掉了住在村里時的生活習慣。

  “有人怕停水,把大水缸抬上樓。”王大媽回憶,剛住進樓房時也不適應,舍不得扔掉農村時的老物件。物業喬經理說,小區剛入住時,有村民在綠地種香椿樹。物業進行了勸導,并專門開辟出一塊地方供村民種植,但村民并未前往種樹,在自家樓下也自覺沒有再種。

  “農民上樓首先要思想上樓,農村城市化先要思想現代化。”2006年,朝來綠色家園成立了居委會。居委會的蔣主任說,上樓讓很多昔日的農民居住不習慣,生活不適應,交往不方便,為了讓他們改變農村的生活方式,來廣營鄉政府和居委會曾實施“新市民素質教育工程”和“和諧家庭教育工程”,建立了“市民文明學校”、“母親講座”等,并開展過禮儀教育活動,很多村民接受過科學知識,衛生常識,城市生活方式的培訓。

  同時,居委會建立了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秧歌等文體隊伍,還發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

  ■ 觀點 觀念更新晚于城市化進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的“紅色1+1”實踐團團長、“公民學校”發起人馮啟娜說,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在農民上樓的小區,社會關系網絡沒有建立,農民對小區無法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城市化不光是給農民蓋樓房,而是應該讓農民的思想實現城市化。

  馮啟娜說,部分農民上樓后,仍保持村民的角色,不能從市民的角度思考問題。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沒有跟上環境的變化,是產生諸多問題的原因所在。

  馮啟娜說,觀念只是淺層原因。思想觀念不能及時改變則源于激烈的城市化進程。“西方國家城市化過程花了幾十年甚至更長,中國是幾年時間。” 馮啟娜說,政府在推動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上速度很快,但人們的城市化改變則是漫長的過程,二者的時差造成這些問題的出現。

  引導農民建立城市人際關系

  馮啟娜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解決農民上樓后適應城市化生活的一些問題,“公民學校”之類的培訓必不可少,只有通過引導才能轉變人們的觀念,將他們的生活方式從村民引向城市。

  此外,馮啟娜呼吁,政府應該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應該在小區建設能供居民活動的區域,讓居民通過社區組織開展活動,才能建立起城市化的人際關系。

  同時,馮啟娜認為,政府有必要設置專門的崗位,配備專業人員,將觀念轉變的引導,社會活動的組織,納入到政府職能中。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