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入戶、地板采暖、低熱溫泉24小時供應;幼兒園、小學、公園、麥當勞、超市、大藥房,生活附屬設施一應俱全。這是雙街村民居住的“雙街新邨”。
1999年,韓國盛和、意大利威盾、法國樂百氏等8家企業落戶的雙街中小企業工業園,年租金收入580萬元;2003年,在北辰開發區開發建設了2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的雙盈工業園,年租金收入2200萬元;2004年,競拍收購了河北船舶大廈爛尾樓,將1.6萬平方米的B座打造成集商務辦公、總部經濟為主的“中匯創業園”,年租金1000多萬元。這是雙街村的“不動產”。
種苗繁育研發中心、草莓研發中心里“克隆”出來的種苗,送到緊鄰的1.2萬平方米的馴化中心馴化后,移植到引進以色列技術的100個大棚,國內外最先進的蔬菜、花卉苗木、草莓品種在這里繁育銷售,在這里種植收獲,年銷售收入近2億元。這是雙街村的現代農業科技園。
工業園區化、住宅城市化、農業現代化,是本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方向,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的夢想,更是北辰區雙街村黨總支書記劉春海的追求。
雙街村實現了。雙街人幸福著。
農村問題,第一位的是解決農民的溫飽。作為大城市郊區,在土地被征用的情況下,雙街村以戰略性的眼光,借勢發展。回購土地,建標準工業園,出租;競拍爛尾樓,將其變身創業園,出租,一步邁進了“租賃業”為代表的服務業。
1999年,劉春海淘到了第一桶金。
雙街村,位于京津公路引河橋北雙街鎮轄區內,毗鄰外環線,103國道與北運河從村東和村西平行穿過,交通便利,自然條件良好。全村占地面積1.73平方公里,農業人口1356人。上世紀90年代,建起了以養雞場、飼料場為主的生態農業養殖公司和8家規模不大的企業,農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位居北辰區不發達村之列。
1998年,北辰開發區將2400萬元占地補償費撥給雙街村。這是33歲的劉春海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年后,見過的最大一筆資金。
錢來了,博弈開始。
班子成員中,大部分人主張將這筆錢發給村民:這是村民賣地所得,是祖產和家底,不能糟蹋了;村民說,按人頭分,一夜成“富翁”。
面對這筆巨額資金,劉春海心平氣和地說:“全國人民每人拿出一元錢,就是十幾億元,那得做多大事。如果這一元錢放到個人手里,連一頓飯都吃不了。補償費發給每個人,也就2萬元左右,能解決多大問題?”沉默片刻,他語氣堅定地說:“咱不能鼠目寸光,分光吃凈。如果把這筆錢集中起來搞資本經營,或許能給雙街村賺大錢。”劉春海說服了大家。
2400萬元投向哪兒?
村長管士岐說:“那幾天,春海過得很辛苦,馬不停蹄,到處奔波找出路。最后,他告訴我,十幾年了,8家村辦企業總不死不活,看來靠自己辦企業,在短時間內很難讓群眾富起來,必須拓寬視野,借勢發展。”
精明的劉春海跳出了雙街村,把目光鎖定在北辰開發區。雙街村一半的土地被開發區征用,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投資環境越來越好,落戶創業的中外企業紛至沓來。假如在開發區買一塊地建標準廠房,然后出租給投資商,每年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10年、20年,只要沒有毀滅性的天災,工業園年年有租金。于是,他大膽決策:以10萬元一畝的價格在開發區購置120畝土地建工業園出租。
所有人都糊涂了。當初,開發區征地時是2萬元一畝地,如今買回來要10萬元一畝,劉春海究竟在搞什么?有什么貓膩?1200萬不會打水漂,有賬可算:2萬元征的是鹽堿地,10萬元買的是“九通一平”的工業用地,科學規劃為一個工業園區,建3.6萬平方米的標準工業廠房,依開發區的發展態勢,一準不愁租。
算賬的人明白,傾聽的人還是心有余悸。
時不我待。集體決策后,劉春海用土地補償金和銀行貸款,投資4800萬元,在120畝土地上建起了北辰區第一家村級外國中小企業工業園。筑巢引鳳,工業園吸引外資1000多萬美元;內資1500多萬元;利稅1000萬元。不僅當年進賬租金580萬元,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全部實現了就業。
村民們樂了,有了穩定的收入,心里踏實了。
村民們服了,劉春海的遠見卓識和勇氣才智,讓他們心悅誠服。
2003年,劉春海如法炮制,再次出手。籌資2億元在開發區東側購置工業用地620畝,按照“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開發建設了2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建成后的工業園區吸納60余家中外企業入駐,年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利稅1.6億元;租金收入2200萬元。
2004年,劉春海驚人一跳,挺進市區。坐落在河北區的河北船舶大廈,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由于種種原因成了爛尾樓,有關部門決定以2960萬元整體拍賣。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財富,關鍵看你有什么眼光與智慧。空置了10多年的爛尾樓是甩不掉的包袱,燙手的山芋。而劉春海卻洞察到它的升值潛力。在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和法律事務所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后,勢在必得的劉春海帶著一張支票就走進了競拍現場,第一回合便將其收入囊中。接著,投資1億元對船舶大廈進行內外裝修,然后,將1.3萬平方米的A座以每平方米7500元的價格售出,抱了個金娃娃。隨后,將1.6萬平方米的B座打造成集商務辦公、總部經濟為主的中匯創業園,年租金達1000多萬元,成為雙街村的“財富大廈 ”。
借勢發展,筑巢引鳳。三個園區,成為雙街村搬不走的“搖錢樹”,村民衣食無憂了。然而,醞釀已久的“居者有好屋”的方案又擺上了案頭。一個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實現村民住宅“城市化”的藍圖漸漸變成現實。
2000年初,在市政府舉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報告會”上,雙街村被列入全市重點建設的八個城鎮組團之一。特別是參觀了幾個“城鎮化建設”典范后,“農村城鎮化”理念深深地植入劉春海的心中。
“農村城鎮化”,讓劉春海興奮難眠:一是政府的倡導與他讓祖祖輩輩住在低矮平房的村民搬進樓房,享受城市人一樣生活的夢想不謀而合;二是工業園發展勢頭好,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初步具備了搞“城鎮化建設”的條件。審時度勢,劉春海提出,建商品房造勢聚人氣,帶動雙街村城鎮化建設。
涉足不熟悉的房地產業,水有多深險有多大?村干部心里沒底,多數人認為太沖動,不知深淺。副村長項連珠好言相勸:那不是咱農民搞的玩藝兒。村民懷疑觀望:這不打镲么。也是,雜草叢生,破爛不堪的地方,出租車到引河橋就停下不愿開進村,建樓房,誰來買?
干事需要激情,更需科學謀劃。
劉春海很慎重。與班子成員多次研究、測算;與房地產界資深人士反復探討。最終方案是,投資1.5億元,建設15萬平方米的雙街新家園,先籌資2000萬元,邊建設邊銷售,回籠資金再建設。
摸著石頭過河。
2000年5月,雙街新家園破土動工。
小區建設順利。然而,當一期6棟樓拔地而起即將封頂時,2000萬元所剩無幾。
“賣樓”。可是,配套設施未成的樓宇聳立在農舍與凌亂的建筑工地之間,根本引不起人們的關注。任憑劉春海說得天花亂墜也沒人掏錢。屋漏更遭連夜雨,建筑隊天天催要工程款回家過春節。劉春海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凌晨二、三點鐘還在工地轉悠。然而,他沒有退縮,四處奔走籌措資金,終于感動了“上帝”。民營企業拆借,銀行放貸,1000多萬元注入雙街新家園。
追求完美的劉春海在配套設施和小區環境上下功夫,引進先進地板供熱系統,自來水、地熱水“雙水”入戶;小區內綠化面積3.4萬平方米,鋪設了400延米的鵝卵石健身路,設立了200個汽車車位,興建了8000平方米的中心花園,小區保安24小時巡查。出臺了優惠的購房政策:對外:每平方米1100元。對內:肥水不流外人田,村民自購房在每平方米800元的基礎上,再優惠10個點位。
2001年10月1日,雙街新家園竣工。
當晚,劉春海在小區中心花園策劃了一場精彩的文藝晚會。與其說是晚會,不如說是一次成功的品牌營銷。本村村民來了,周邊村民來了,在武清區工作的完達山乳業的職工們也來了。他們欣賞晚會,參觀小區,眾口一詞:不敢相信,雙街村竟然建成了這么優雅、舒適的現代化小區。
完達山乳業公司領導當場拍板,一次性為職工購買了50套住房,并現場交了定金。這戲劇性的一幕讓劉春海激動不已,信心陡增。
當地的年輕人不再猶豫,不再等待。他們將擁有一套雙街新家園住房視為追求新生活的時尚,一種身份的象征。大部分準備結婚的年輕人對父母坦言:“結婚四間大瓦房,不如雙街新家園。”
本村的、外村的、鄰區的、市區的,一天銷售60多套。2002年底,雙街新家園全部有了新主人,雙街村70%的農民在這里安居。
人們開始用另一種眼光審視雙街村的“城市化”,他們期盼劉春海有更大的作為。
試水成功。盡管有些跌跌撞撞,但劉春海很享受過程。畢竟積累了經驗,諳熟了規則,邁入了門檻,積蓄了能量。一鼓作氣,規劃開發占地180畝的雙街新城。
“雙街新城將瞄準城市人群,使城市與近郊不再有距離。讓久居鬧市區的城里人享受清新的空氣、質樸的鄉情和生活的寧靜。”劉春海說。
以人為本。雙街新城在保持新家園適度規模、設計合理、品質精良、環境舒適、體貼入微的售后服務和物業管理等諸多優勢的基礎上,全部實行樓宇智能化,采用生活凈化水、灤河水、溫泉熱水相結合的三水系統和雙氣設施,區內建設30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4000平方米的商貿市場、1000平方米的超市和3000平方米的酒店,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2003年12月6日,是雙街新城開盤的日子。
經過深思熟慮,“操盤手”劉春海否定了多項開盤設計方案,拿出10萬元資金,慰問天津百名優秀出租車司機及其家人,為他們拍照全家福,同時請他們到周邊接雙街新城的準購房者。又一次標新立異的營銷,雙街新城迅速受到了追捧,市區的、北京的消費者,在北辰開發區工作的外國人也前來購買。2005年,24萬平方米的雙街新城清盤告罄。
劉春海說,盡管大多數村民自購了新居,但占地300畝的老平房還在,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宅基地換房。2009年,在原村址上,規劃建設了占地150畝、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的“雙街新邨”,全村621戶農民搬進了生態宜居的新居,雙街村真正實現了住宅“城市化”。
土地是有限的,總有開發殆盡的那一天。在基本實現工業園區化、住宅城市化之后,北運河畔那片曾經養育了父老鄉親的農田是僅存的財富,保護它的最好途徑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科技化之路,增效、增收。
2009年1月,劉春海獨自來到北運河畔的農田。
近年來,隨著村民收入的多樣化,年輕人不愿再種田,3000畝地仿佛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土生土長的劉春海在工業、房地產業打拼時,始終沒有忘記這片農田。那時,他覺得僅靠在農業上做文章,可能延緩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工業園區化、住宅城市化目標的實現,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理念的不斷撞擊,劉春海意識到,土地是有限的,不能都開發房地產,得給子孫后代預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雙街的后10年、20年持續發展還需要現代化農業來支撐。
土地不能總這么荒著,從何破題?
在一份資料上,劉春海偶然看到:荷蘭、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種苗工廠化生產已成為先進的產業,獲得了種植業中最高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我國現有蔬菜種植面積約2.7億畝,花卉種植面積1100多萬畝,每年需要蔬菜花卉種苗1萬多億株,市場巨大。
目前,中國一家一戶種植蔬菜花卉等種苗的生產模式,已不適應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產業化、規模化、科技化的發展趨勢。
從媒體報道得知: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到2011年,新建40萬畝高標準種植業設施生產基地,建設12個高標準設施農業示范區,建設100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天津設施農業的發展為種苗產業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思考之后,“種苗科技產業”在劉春海腦中揮之不去,他又捕捉到了商機。
科學決策。劉春海率團赴江滬魯考察;征求區鎮領導意見;聘請專家學者出謀劃策……
2009年4月,投資2億元的雙街現代農業科技園破土動工。
按規劃,科技園內一期建設1000畝的高新設施農業園。按循環經濟與生物技術的科學原則,按生物農業的產業鏈條進行合理布局,將通過農業生產的科技化、標準化、節約化和規模化來實現農業產業的調整,大大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并通過循環生物技術的利用,大大提高農業產業全鏈條的附加值,真正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2010年8月,3000平方米的植物組培中心和3000平方米的草莓研發中心已建成。中心后面,1.2萬平方米的種苗快速繁育中心已完成了熱鍍鋅鋼結構主體建設。不遠處,每棟660平方米的100棟二代節能溫室里,栽植的荷蘭茄子、以色列黃瓜結下了果實。
據介紹,植物組培快繁中心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中的植物組培技術、脫毒、快繁技術,采用GMP的工藝流程,主要開發培育各類經濟作物及名貴果蔬新品種,年生產能力5000萬株。蔬菜及特殊農作物種苗繁育中心主要進行荷蘭瑞克斯旺的戴多星黃瓜、以色列西紅柿、荷蘭安莎的彩椒等國內外名特優新蔬菜品種引進繁育,按每年繁育5茬計算,年繁育能力為5000萬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種苗產業化是運用生物與農業高新技術的集成繁育種苗,沒有高科技人才不行。
孫振久,西北農大園藝系博士,曾在日本京都府立大學研修、崗山大學留學,先后擔任陜西省農科院蔬菜所副所長、天津市蔬菜所副所長、天津捷怡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主持過國家和天津市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劉春海聘他為項目首席科技顧問。
專門從事生物技術管理與咨詢的天津華生生物園管理有限公司,擁有劉建亞教授領銜的20多名生物技術領域海內外精英,多年來該團隊在生物技術產業領域內的積累而擁有一個國際化的生物技術科技網絡和技術資源。劉春海與該團隊合作,為園區打開一條農業科技產業化新路。
人才濟濟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先后與雙街現代農業科技園簽約,成為項目合作單位。
在園區的北側,一棟棟占地50畝、總面積3萬平方米的蟹味菇基地正在加快建設,今年10月份投產。采取貨架式立體生產,日產蟹味菇20噸,相當于在6000畝地上建設3000個大棚的產量,產品大部分出口日本,年銷售收入1.5億元。
在節能溫室里,技術員小董滔滔不絕:“100個大棚,引進以色列技術,從溫控、遮陽網、滴灌全部自動控制;蔬菜用雞糞和農作物秸稈作底肥,還喝營養液呢。咱這的蔬菜都是有機的,營養高,價也高。園區與保定草莓研究所合辦的草莓研發中心,主要進行國內外最新草莓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今年春季,我們試種的日本品種采摘期最高每公斤100多元,一棚純收入3萬元。”
高新設施農業園建成后,直接帶動基地3000-4000畝。園區可為1000多農戶提供優質種苗,同時,還將提供相關的技術培訓,市場支持,戶均可增收6000元。
住宅城市化,不是簡單地建一片高檔小區,讓農民搬進漂亮舒心的新居。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都是農村城市化進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雙街村統籌兼顧,村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
打開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孩子進幼兒園、上小學的新聞賺足了讀者的眼球。簡單說,城市里按戶口劃片,一路之隔,望園(校)興嘆;新社區沒有幼兒園或小學,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
雙街村呢?
教育首先從娃娃抓起。生活富裕了,就得讓村里的孩子與城市里的孩子一樣,從小有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接受最好的教育。這是雙街干部與村民的共識,在村所有重大事項“公投”中從未有過的全票。
在雙街新家園西北側,村里投資1000萬元,興建了一座建筑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花園式幼兒園-雙街幼兒園,幼兒園有多功能的嬰幼兒教學空間和生活空間,聘請50名專業幼兒教師,而且采取雙語教學,每個孩子享受著精心的呵護與優質的撫育。
挑選出村里位置最好的65畝地,遷走了3家效益較好的單位,拿出建村委會辦公樓的資金,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了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的雙街模范小學。這所現代化的小學分教學、生活、運動3個區域,綜合教學樓,學生宿舍、高標準體育館、鋪設塑膠跑道的操場、餐廳等,1800名學生入校就讀。
城市人閑暇時逛公園,到圖書館充電,進體育場健身。搬進新居的雙街村民在提高文化品位和綜合素質方面也不落伍。雙街村先后投資300萬元,建起了老年活動中心、圖書館、健身基地、街心花園、村民學校、文化活動室等。茶余飯后,村民們在這里休閑健身,讀書學習,陶冶情操,不亦樂乎。節假日,村里還組織民間花會、戲曲演唱、卡拉ok演唱會等文體活動。“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遵守,健康向上。
城里人有養老保險,雙街村民也有。農村老人沒保障,增加子女的負擔,最容易導致家庭不和諧。村里給全村年滿18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的村民統一上了社會統籌養老保險。男年滿55周歲女50周歲的村民每月領取700元的養老金,養老金的數額還會不斷地增加。目前,270名老年人享受養老金待遇。對因生病、傷殘而喪失勞動力的村民,除享受社會統籌保險之外,村里每月補助每人300元保障金。村民吳恩林高興地說:“種了一輩子地,沒想到老了村里還給發工資。有了養老金,子女沒有后顧之憂,家庭和睦了。”
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村所有村民全部參加了合作醫療,一般情況醫藥費報銷比例為33%,大病可二次報銷,比例提高到90%。
還有城里人沒有的。凡是考上大專以上學歷的學生,雙街村有獎勵:大學本科5000元,專科3500元。18周歲以下的獨生子女每年享受150元的補貼;每年春節,給每位村民發放福利費400元;每個中秋節,每戶“四大樣”:米、油、蛋、魚。
風景這邊獨好。
2009年,雙街村實現銷售收入27億元,利稅3億元,勞動力就業率達到100%。富裕、文明、和諧的新雙街,讓村民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
面對成績和榮譽,劉春海依然淡定。他說,最愛聽的話是村里的大娘看到他時說:“兒子,我們可得了你的濟了,生活無憂無慮、幸福快樂,這日子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