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y:馬泰拉的獨特只有親自走一趟去感受
說起意大利馬泰拉(Matera)這個古石鎮,估計好多人都沒聽說過吧?
馬泰拉地處偏僻,在意大利南部。意大利的“靴子”地圖,接近腳跟處。聽說過馬泰拉,是因為看過《耶穌受難日》這部電影,電影中的主要場景都是在此完成的。于是,產生了好奇,一直想到這個古鎮去看看。
這次隨老妹的荷蘭親友團去逛了一天,真正走入馬泰拉石窟鎮時,完全超乎我想象中的美。看到這樣一座石器時代古城邁入未來,和現代相接,簡直是一種奇跡,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馬泰拉的獨特,估計只有到這里親自走一趟,你才能深切感受到。這是你在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感受到的那種離我們早已遠去的巖石窯洞時代。在這樣一個發達的歐洲國家里,很難想象到還有這樣一個陳舊原始的貧窮石窟區。
Sofia:自從有了世界就有了馬泰拉,多詩意!
如果一個年輕人說,他住在幾千年前的祖先留下的洞穴里, 這是一種恥辱還是驕傲,不同時代的馬泰拉人有不同的答案。
走著走著,司機手一指:“那邊是馬泰拉老城區里最新的部分,只有一千年四百年的歷史。” 什么? 只有? 一千四百年?我對此深表懷疑。司機滿臉驕傲肯定地說:“是啊, 馬泰拉是世界上現存的城市中第二古老的, 最古老的是約旦的佩特拉!”
我問:“聽說馬泰拉老城區最年輕的部分的歷史有一千四百年?那最老的有多少年啊?”馬泰拉當地的一個小伙子笑瞇瞇地回答:“不知道。世界誕生有多少年?”自從有了世界,就有馬泰拉!哈,好詩意的語言。難道馬泰拉盛產文學家?
無獨有偶,一個朋友也說她在馬泰拉有人跟她說:“我們依然住在祖先九千年前住的屋子,同一間!”
黃龍翔:電影業為馬泰拉旅游業立下汗馬之功
海拔405公尺、人口約5萬的馬泰拉位于意大利最貧窮的Basilicata區。這里山勢險峻,過去交通不便,因而經濟發展緩慢。當年的農民家庭,每戶生養好幾個孩子,跟家禽和馬兒一塊兒擠進不到60坪的石屋里住。
1952年,當局把所有2萬余戶石屋居民遷到新鎮區。半個世紀后的今天,為了發展旅游業,當局把五百戶人家遷回已經完成基礎建設的石屋區,并在那兒設立旅館、餐館、精品店和手工藝品工作室。當局管理得當,石屋區再無昔日的臟亂,也沒有嚴重的治安問題;游客可以舒適和安心地暢游這個引人入勝的舊鎮區。
當局將位于石屋區的腹地的Casa-Grotta diVicoSolitario布置成典型的Sassi家居,讓游客一窺當年Sassi居民的生活風貌。
馬泰拉如今每年迎來10萬名游客,因而小鎮依舊恬靜怡然。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電影當它的免費旅游大使,那兒遲早會熱鬧起來。我非常慶幸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去了馬泰拉。
佚名:馬泰拉是獨一無二的洞穴之城
如果不是因為馬泰拉,意大利最貧窮的巴西利卡塔區(Basilicata)將會更加默默無聞。海拔405公尺、人口不到6萬的馬泰拉是巴西利卡塔區的省會城市,這個恬靜怡然的小城因為獨一無二的洞穴區(Sassi di Matera)而舉世聞名。洞穴區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地中海地區史前穴居人居住過的地方,里面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在凝灰巖山中挖的巖洞,因此這里有著數不勝數的史前遺跡。8世紀時,從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逃亡而來的修道士們又在這里修建了超過150座的巖洞教堂,教堂里面繪有不同時代的壁畫,如今仍有一部分對公眾開放。奇特的洞穴區理所當然地被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文化遺產”,馬泰拉也因此成為了整個巴西利卡塔區的明珠,每年接待超過10萬名的游客。馬泰拉的鼎鼎大名還因為這里曾經是多部著名影片的拍攝基地,帕索里尼執導的經典電影《馬太福音》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和梅爾·吉布森拍攝的《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都是在這里取景。
馬泰拉政府在洞穴區設立了旅館、餐館、精品店和手工藝品工作室,整個洞穴區再無昔日的臟亂和嚴重的治安問題,前來觀光的游客可以舒適和安心地暢游這個引人入勝的洞穴之城。
羅馬與馬泰拉之間每天有長途巴士往返,但班次不多(4班左右),所用時間較長(7-9個小時)。從巴里搭乘火車前往馬泰拉是最好的選擇,從巴里乘坐Calabro Appulo Lucane私鐵線到達馬泰拉需要1個半小時,每天8-10個班次。另外,從塔蘭托和巴西利卡塔區的首府波坦察也有公共汽車發往這里。
馬泰拉共有三個車站,離洞穴區最近的是馬泰拉中央車站(Matera Centrale),而從巴里前來的火車會停在位于市中心Piazza Matteotti廣場地下的Matera Villa Longo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