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昆山原是一個城市化率很低的農業縣。經過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滄桑巨變、不斷演進,特別是在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后,昆山市委、市政府不但一以貫之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戰略,而且果斷提出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8項要去,即實施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保障、生態環境、社會管理一體化。這一科學決策,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全面提升全面小康社會和城市化、現代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主要標志:
——城市化率按戶籍人口計算,昆山已從1978年的10.5%上升到2009年的71%,分別高于全國24.4個百分點和江蘇14.4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昆山2009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之比1.75:1,大大低于全國3.33:1和江蘇2.56:1的差距;
——城鄉社會保障全覆蓋,昆山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與城鎮實行全面并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統一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合每天2.2美元,基本達到消除貧困的要求;
——城鄉公共交通全市域覆蓋,而且有8個高速公路互通出口,各鎮在15分鐘內即可上高速,老百姓出行辦事十分便捷;
——經濟綜合實力從2005年起在全國保持五連冠,2009年昆山以占全國萬分之一土地卻創造了占全國5%的進出口總額,集聚占全國1.8%的到賬外資、九分之一的合資,生產占全球二分之一的筆記本電腦;
——2006年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水平,業已成為蘇南地區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樣板、全國18個改革開放的典型之一。
一、歷程演進的回顧
回顧昆山發展的歷程,從演進變化中不難看出推進城鎮化、建設新農村不是現在才提出的,起著重要作用的大體有這樣幾個歷史階段:
上世紀50年代,在實施農業合作化、農業發展綱要、總路線的宣傳教育中,昆山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層層級級繪制了解放前、解放后現狀、今后發展遠景三種藍圖,引導激勵農民努力實現“點燈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上世紀70年代,在農業學大寨中,昆山從上到下狠抓農田基本建設,重新安排山河,推進新農村建設。普遍的建設了噸糧田、豐產方,大片農田形成了“田成方、樹成行、渠路配套、水系成網”的格局。同時,全民發動,綠化村莊。
上世紀80年代,昆山在自費創辦開發區時就明確提出,各鎮要自力更生興辦工業小區,工業向小區集中,實行城鄉聯動,橫向聯合,以城帶鄉,共同發展。同時,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特別是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下發的五個1號文件實施后,給農民“松綁”,給農民“撐腰”,極大地調動了群眾中蘊藏的社會主義積極性,開創了農村發展新局面。隨著鄉鎮工業的蓬勃興起,廣大農民“離土不離鄉”從田頭走進了工廠,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尤以1984年最顯著,全縣呈現出“十億產值十億糧(工業產值突破10億元,糧食總產值突破10億斤),城鄉人民喜洋洋”的嶄新氣象,還掀起了新農村建設熱潮,“草房翻瓦房,平房變樓房”比比皆是,令城里人羨慕;鄉鎮工業實行“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積極支持農村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交通等社會事業,大大改觀了昔日農村“缺醫少文”、“信息閉塞”的狀況。顯而易見,昆山由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發展轉變。這也是當初昆山城鄉統籌發展的一次跨越。
上世紀90年代,昆山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此時60%以上的財政收入、70%以上的工業產值、8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來自外資企業。隨著昆山經濟發展由以內向型為主向外向型為主轉變,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國際化程度迅速提升,大批農民離土又離鄉定居到城鎮,昆山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建設又實現了新的跨越。廣袤的農村發生了滄桑巨變,尤其是在江蘇率先提出“三集中”,即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在此期間,淀山湖的小城鎮規劃于1994年被聯合國列入《中國21世紀議程》,成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的典型。同時,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改善外來就業人員落戶昆山的條件,由此加快推進了城鎮化,致力于建設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現代工商城市。
進入21世紀,中央從2004年到2010年連續又下發了七個1號文件,前六個1號文件“農”字為主,今年1號文件加上“城”字,突出城鄉一體化。昆山在近七、八年間,對推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走了三步棋:第一步,通過2003年的行政區域調整,并分別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資源規劃、小城鎮區域規劃,在優化城鄉資源配置、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上又開辟了新的天地。第二步,通過“十五”、“十一五”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確立全市927平方公里作為一個城市總體來規劃的理念,堅持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的發展戰略,不僅加快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目標,而且大大提升了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化水平,加大建設具有現代化城市功能的中等城市的力度,增強中心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2006年就明確提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化向農村轉變,對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再實現了新的跨越。第三步,去年以來,通過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為把昆山建設成國際知名先進產業基地、毗鄰上海新興大城市、現代化江南水鄉城市描繪了宏偉發展的藍圖。
從上所述,昆山今天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由來已久,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可以說,是實施“農轉工”、“內轉外”、“低轉高”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果,也是經過歷屆領導奮發進取、精心策劃、堅持不懈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結果。
二、探索實踐的效果
為了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昆山市委、市政府矢志不移圍繞“兩個率先”目標,謀劃落實科學發展之計,大膽探索8個方面的城鄉統籌之策,努力踐行具有昆山特色的城鄉一體化之路,譜寫了經濟發展從農業轉到工業、社會建設從鄉村轉到城鎮、人民生活從溫飽有余轉到全面小康的城鄉一體化新篇章。
1、以規劃為龍頭,引領城鄉一體化。昆山以1989年撤縣設市為契機,以城鄉統籌和片區為發展理念,以城市化規劃引領新農村建設,勇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分治規劃的舊體制,早就明確將市域927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全覆蓋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鄉很快形成了“城區中心——城市副中心——特色鎮(含古鎮)”一體化新格局。目前,昆山全市10個鎮的布局是:玉山鎮位于城區中心,開發區、高新區又寓于其中,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區;花橋鎮與國際商務城合二為一,被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千燈鎮定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昆南新城;張浦、周市、陸家鎮為城市副中心;周莊、錦溪、巴城、淀山湖為古鎮、特色鎮?,F在各鎮按照全市總體規劃各施其計,各展其長,城鄉一體化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同時,根據全市的統一規劃,積極配合京滬高鐵、滬寧城鐵建設,及時做好其周邊地區的城市形態設計,加快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老城鎮區改造、環境綜合整治、外環快速通道建設等,還先后建設了城鄉135個新型社區,其中農村社區74個,70%左右農戶已實行集中居住,搬進具有現代氣息的公寓或聯體別墅、獨幢別墅,像城市居民一樣過著現代化生活,首先在這方面填平了城鄉鴻溝。
2、以典型為先導,加快城鄉一體化。昆山推進城鎮一體化,用典型說話,樹立標桿,使大家看得見、學得象,從而增強信心。近年來,千燈、花橋、巴城、張浦等4個鎮被列為全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先導區,其中千燈鎮則定位為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先導區之一。這個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三集中”為抓手,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目前全鎮工業已向園區集中, 2000多家企業基本集中在35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內;農業向規模集中,全鎮1.5萬畝耕地通過流轉已由96個新型農民實行規模經營;農民居住向社區集中,全鎮1.28萬農戶已動遷了7000多戶,以“拆一還一”的政策普惠于民,現已先后搬進現代新型社區生活。同時對古鎮區、古村落進行修繕保護。這個鎮通過“三集中”有效地提升了城鎮化水平,加快了實現城鄉一體化進程?;蜴偱c省級花橋經濟開發區合二為一后,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中所創新的雙置換(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入股、農民宅基地及住房置換為商品房或店面房)、雙集中(集中使用農村預留地、集中使用被拆遷的集體資產的補償資金)、雙調整(調整行政管理模式、調整集體資產管理方式)的做法和經驗,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僅僅兩年多時間,這個鎮發生了三大變化:產業結構由“二三一”變為“三二一”,去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51%;鎮域形態由農村鄉鎮變為現代城市,“現在花橋不是上海勝似上海”;從業人員結構由灰領藍領向白領轉變,去年增加2.6萬人就業,其中1萬多人為白領成員,一個毗鄰上海的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在這里迅速崛起。在這兩個典型的推動下,全市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也大大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市委、市政府根據昆山城市化快速推進,又位于上海與蘇州兩大城市之間的區位特點,按照鄧小平關于農業改革和發展的“第二個飛躍”的構想,將昆山的農業發展定位為現代都市型農業,全方位大跨度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全面實施適度規模經營。全市確權的耕地面積23.93萬畝,已流轉入股的面積21.25萬畝,占84.8%,這些流轉出來的土地發包給2962戶本地農民經營,戶均133.5畝。現在,全市農業增加值雖占GDP不到1%,但其基礎地位沒有變,經濟效益成倍翻番,農民從中也得到了實惠。
3、以產業為基礎,夯實城鄉一體化。改革開放以來,昆山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顯著特色是產業與城市融合,不唱“空城計”。實踐證明,沒有產業的城市,就失去支撐力,將導致既沒有人氣,更沒有財氣,是難以為繼的。在這方面,昆山歷任領導的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的。上世紀80年代昆山就確立了一條“東依上海,西托‘三線’,內聯鄉村,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發展思路,堅持以制造業為基礎,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以園區經濟為載體,增強中心城區的集聚力與輻射力為抓手,采取經濟與行政的手段,全面推進城鎮化和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以信息產業為例,不論城鄉,不分遠近,不計規模大小,全市1000多家中外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吸納了本地和來自全國各地30多萬農村勞動力,以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星羅棋布地坐落在各鎮工業園區,突破了城鄉桎梏,內外全面開放,城鄉優勢互補,產業融為一體。如今昆山已成為全國IT產業基地,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0%左右,筆記本電腦產量、數碼照相機產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二分之一、八分之一,目前昆山這一產業已形成2000多億產出規模的產業群,由此帶動了城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抓住了主導產業和基礎產業的升級發展,就大大增強了市鎮兩級經濟實力,大大增加了農民就業與經濟收入,2009年全市全口徑財政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328億元、133億元,位居全國縣(市)的首位。去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昆山城鄉經濟堅持逆勢而上,發展勢頭依然不減,各項經濟指標在全省乃至全國縣(市)中遙遙領先,綜合實力自2005年以來在全國保持五連冠,昆山進出口總額“一枝獨秀”,在全國縣級市中唯一實現正增長,得到胡錦濤總書記好評。今年發展情況更好,1至4月全市工業總產值2095億元,同比增33.9%;進出口總額256.74億美元,同比增64.1%;全口徑財政收入210.6億元,同比增長80.3%;一般預算收入60.07億元,同比增長23.4%。由于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促進了城鄉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有力地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城市化建設最為突出的是城鄉交通不但四通八達,而且現代化程度較高,“三鐵”(滬寧鐵路、京滬鐵路、城際軌道)橫貫市域,并有7個互通出口,同時公交通到村,各行各業出行辦事十分便捷,贊聲不絕于耳。
4、以惠民為根本,謀劃城鄉一體化。昆山在推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中,緊緊把握以民為本,切實關注民生,大力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年復一年、上上下下艱苦努力,讓老百姓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中普享實惠。顯著的標志是:城市化率快速提升,按戶籍人口計算,2009年,由2008年的70.12%再上升0.5個百分點;城鄉恩格爾系數相差無幾,分別為35%和33.6%,基尼系數均在0.3以下;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7609元、15726元,其差距由2007年的2.1:1縮小為1.75:1,比全省、全國分別低0.75和1.58個百分點;全市經濟結構大調整,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一二三次產業排序變為二三一排列,由此促進了城鄉勞動力就業率不斷提高,均高達96%以上。尤其是社會保障實現了“三個城鄉全覆蓋”,即城鄉居民低保全覆蓋,2010年低保標準由上年每人每月410提高到450元,合每天2.2美元,基本消除了貧困,另由市鎮兩級財政為農村5002戶低保戶送干股,年終每戶分得紅利576元;城鄉醫保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實行并軌,農民與城鎮職工一樣“刷卡”看病,享受同一待遇;城鄉老保全覆蓋,特別是農保與城保將全面并軌,去年下半年又出臺了惠農新政策,把女滿50周歲、男滿60周歲的老年農民也分別進入社保。所有這一切,不僅有效地促進了進城農民的“市民化”,更是從根本上逐步解決昆山農民與城鎮居民的差別問題。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力求城鄉公共均等化,自2007年以來,市鎮兩級財政投入27360萬元(市鎮各半),扶助147個行政村都建起了集行政服務、醫療衛生、文娛體育、黨建活動、民主管理等一體的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筑面積一般在1200—1500㎡,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提高幸福生活指數。因此,廣大農民深有感觸地說:土地改革農民喜(實行耕者有其田,大家歡天喜地),聯產承包農民笑(有了自主經營權,開心得笑起來),全面進入社保農民跳(做夢沒想到,高興得跳起來)。
三、深入推進的對策
昆山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建設雖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思想觀念、工作措施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深層次的矛盾日益顯露,諸如社會分配上的矛盾依然突出、鎮村級事權與財權不相適應、現代都市農業投入仍然不足、農村生態環境不盡如人意、城鄉享受公共服務還有不少薄弱環節等。鑒于此,全市上下形成共識,要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昆山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圍繞“城鄉統籌的規劃建設、配套齊全的功能設施、全面覆蓋的社會保障、方便快捷的城鄉交通、生態優美的城鄉環境”的現代化要求,深層次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不斷提升城市化、城鄉一體化水平,把昆山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讓城鄉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1、按照大城市、現代化發展思路,努力實施好新一輪城鄉總體規劃。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首先要認真總結經驗,正視問題,創新思路。近年來,全市實施城鄉總體規劃是好的,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有些地方還存在著“拍腦袋隨意定規劃,開發商操縱改規劃,遷就習慣勢力變規劃”的現象,也有些地方因規劃不當尚存在遷村毀田撂荒、圈地過度等現象,這些問題應在新一輪修編完善城鄉總體規劃時予以重視,認真對待,妥善處置。市委、市政府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了的新情況,遵循“保護耕地,集約發展”原則(土地投資強度由2002年的“5432”提高到2004年的“6543”,這次再提高到“7654”),進一步優化空間、產業、人口等布局,并在編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新產業、新城市、新人才的要求,加快形成城鄉“總體規劃——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城鄉空間布局規劃”一體化新格局,強化城市東西部副中心、婁南和鐵南地區、花橋國際商務城、千燈昆南新城,以及巴城、淀山湖、周莊、錦溪等4個沿湖鎮區域的統籌規劃,過程控制,分期督查,規范實施。同時,要抓住京滬高鐵、滬寧城鐵橫跨昆山中部建設的機遇,以交通規劃引導昆山空間布局,以交通發展優化土地利用,以交通評價機制引導項目建設,努力達到城鄉總體規劃”三個統一”,即實行空間利用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統一,實施年度建設規劃與優化供地計劃的統一,貫徹市域總體規劃與各鎮、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統一,真正把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規劃落到實處。同時,要積極引導從“單向城鄉一體化”向“雙向城鄉一體化”發展,大力提高現代服務業的比重,使城市與經濟、經濟與社會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
2、加快城鄉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夯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經濟基礎。要圍繞“外向帶動,民營超越,服務業跨越”三大發展戰略和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切實抓好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花橋國際商務城、玉山高新區三大板塊的產業向高端延伸發展,由“昆山制造”向“昆山創造”轉變,以引領城鄉十個科技創新載體、十個服務業集聚區、十個特色產業基地、十個主導產業鏈和三十萬畝(十萬畝優質糧油、十萬畝精養魚塘、十萬畝果蔬花卉等)現代都市型農業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推動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基地化、服務產業國際化、都市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進而向產品內分工發展,通過產業之間連接、資產重組整合、外向配套協作、經營方式轉變等途徑,推進內外資經濟疊加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耕地保護集約發展、城鄉優勢互補聯動發展,不斷增強市鎮兩級經濟實力,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夯實經濟基礎,為昆山全面提高小康社會水平、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條件。對于村級經濟的發展,擬本著“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加大鼓勵與扶助重點村力度,促其做大做強做優;對經濟薄弱村則通過局村掛鉤、企業共建等途徑,扶持其不斷發展壯大。
3、堅持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大力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水平。要以民生為切入點,把握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按照“三化促三農”的思路,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重點,創新改革思路,繼續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城市生活要素向農村輻射”,加快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八個一體化”,努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普惠于民。當前在城鄉統籌上要為農民的福祉切實抓好以下三個問題:一要針對農村教育、衛生、環保,以及社會綜合服務的薄弱環節,建立相關的建設發展機制、財政投入機制、激勵與約束機制、監督與考核機制,以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平化,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差距。二要在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同時,擬將農保全面與社保并軌,實現城鄉居民享受統一的社保待遇,使全社會皆大歡喜。但據座談反映,農保實現城鄉并軌,有些農戶因繳不起并軌所需一次性補繳的差額費,還有將近三分之二左右的農戶未進入。于是,他們紛紛要求政府解決此次農保與社保并軌需補繳差額費的負擔問題,要求政府出臺這方面不同年齡段的惠民細則,否則為農民辦的福祉不能全面落實到位。這一問題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關注和重視。三要在鞏固提高城鄉“一個龍頭供飲純水”、“一個爐子焚燒垃圾”的環保工程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建設城鄉優美生態環境的力度,突出解決好“農夾居”、“廠包居”、“城中村”、“空巢戶”和純農區周邊環境的臟、亂、差現象,努力改變“樓房下搭雞棚,花園里種青菜,綠樹上曬衣服,污水往河里倒,垃圾滿地不入箱”的傷風陋習,努力把昆山建成創業發展、工作生活的宜居文明城市和保持江南水鄉特色風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改善與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與質量。
4、積極引導與鼓勵農民創業,盡力縮小城鄉之間、戶與戶之間的收入差距。前幾年,昆山出臺的就業富民、創業富民、物業富民、產業富民、合作富民、幫扶富民、強村富民、保障富民等政策舉措是行之有效的,但從調查的情況看,創業致富仍是農民難越的一個屏障,目前真正能創業致富的人數占農村勞動力總數不到10%,多數農民并不富裕。為此,要從政策扶持、資金融通、服務協調、牽線搭臺等方面給予傾斜,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創業大軍,塑造“橄欖型”的農民收入結構,切實改變目前多數農戶不富、少數農戶暴富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狀況。在鼓勵更多農民創業的同時,要多渠道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一要深化社會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嚴格執行企業最低工資制的前提下,切實解決“重資本分配、輕勞動分配”的問題,花大力氣抑制與扭轉勞動剩余價值“過度剝奪”的狀況,提高務工農民的工資報酬水平;二要繼續由政府“買單”,加強農村勞動力(包括農民變市民和外籍“新昆山人”)的技能、素質培訓,提高就業層次,穩定就業崗位,廣辟增收門路,不斷增加他們的工資報酬和經營收入;三要通過承包土地有序流轉,完善提高農業規模經營,提高市鎮財政的補貼和二次分配的水平,這樣既有效防止轉移的農民變為新的貧困居民,又使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民用現代化科技發展現代農業和從事產品增值加工業,挖掘增收潛力,可謂一舉兩得,實現雙贏,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
5、創新城鄉基層黨建工作,把各級黨組織建設成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火車頭”。“推進城鄉一體化,關鍵在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首次提出“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促進以城帶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目標要求,為我們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中,要根據昆山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和外來人員多、流動黨員多的特點,一要建立健全城鄉基層黨組織統籌設置,堅持從實際出發,打破地域、行業界限,調整和優化城鄉基層黨組織設置,切實關心新昆山人和外來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化大力氣改變并消除“代際差異”和城鄉差異,促進社會和諧;積極推行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黨組織與社區、村黨組織結對幫扶,上下形成合力,共同開展黨建工作;強化黨員動態管理服務機制,特別要加強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穩步推進在優秀農民工中發展黨員工作,不斷壯大黨的隊伍。二要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并將這項工作與強化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教育密切結合起來,統一納入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大局中謀劃、部署與推進,使城鄉居民的思想行為與時代要求相合拍、與形勢發展相適應。三要從“雙強”型黨員中選好、配強城鄉基層黨組織的一把手,“黨風正則政風清,政風清則民風純”,以一、二把手自身優良的黨風帶領和團結一班人,促政風、帶民風,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火車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從而加大城鄉一體化整體推進的力度。
作者 農村經濟研究會會長張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