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成就“嶺南名郡”
——專訪廣東省惠州市規劃建設局侯經能局長
文/顧晴 攝影/王粦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也是城市政府指導調控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基本手段。那么,“嶺南名郡”廣東省惠州市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是如何通過合理謀劃城市空間、區域空間,真正讓城市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生態化等多贏局面的?
或許侯經能局長在分析惠州的城市規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時所說的“我市今年上半年直接利用外資之所以能錄得同比增長37.1%,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3.4個百分點的驕人成績,這跟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大惠州發展戰略定位有關。” 這句話就是最好的答案。
《城市化》:惠州作為珠三角快速發展的城市,目前對區域的輻射能力怎樣?惠州將如何通過推動全市城鎮化進程,促進全市可持續發展,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城市群?
侯經能:惠州是“珠三角向粵東、粵東北地區輻射的門戶城市”,處于珠三角地區聯系粵東、粵東北,進而擴散至福建及江西南部地區等泛珠三角東部的樞紐地位,是珠三角向內陸地區傳遞區域輻射帶動動力的重要門戶;也是珠三角向粵東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我們一直重視區域的協調與合作,具體來說,通過與港澳的合作,擴大宣傳惠州的旅游、風景、交通區位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區內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在北部地區建立大珠三角的生態農副產品基地和休療養基地;通過與廣州的合作,加強同廣州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依托廣州人口、信息的集中優勢,實現衛星城經濟的發展;通過與東莞的合作,以自主產品作為制造業發展的主導目標,發展壯大惠州制造業品牌。
目前,與深圳的合作是我們的重點,主要是在產業的互補、互動,大型基礎設施的共享,環境保護的協作等方面。如惠陽-大亞灣地區擁有大項目帶動和產業鏈延長、港口和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支持、空間資源存量大等發展工業的優勢條件;深圳則擁有工業發展成熟、投資能力和市場號召能力強等優勢,完全可以利用雙方的優勢,建立地區特殊的發展機制,推動某些產業的聚集和規模放大。惠州港在港口分工、區域基礎設施提供等方面已經顯示出與鹽田港和平湖鐵路編組站的互動機會。跨流域的水體治理、環境保護也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我市將積極參與省內、國內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的調整和重組以及產業升級與轉移,加強信息、機制溝通、加快產業轉移園區的建設以及市場體系培育和發展,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模式,主動發展與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區在商貿與投資、制造業、服務業、旅游業等領域的合作。以基礎設施銜接為重點,推進“港、深、莞”的區域合作,以軌道交通、東南廈深沿海鐵路快速客運專線建設為契機,加速與珠三角、國內諸城市的合作,增強輻射力和吸引力;加快惠莞、惠深沿海、惠州港疏港等高速公路建設,促進與深圳、東莞、廣州等多領域的合作;使惠州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城鎮群,發揮惠州地區性中心城市的作用。
《城市化》:城市發展的核心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必須有強有力的產業作為支撐。惠州市是如何進行六大產業支柱功能布局的?
侯經能:這個問題非常好,惠州市的規劃就是按照下面這六條產業軸線來組織產業空間的。
第一條是324——205國道產業軸線。該軸線經過4個經濟板塊,是目前惠州市經濟核心區之一;
第二條是惠莞高速——356省道產業軸線。該軸線4個經濟板塊與珠三角城鎮群協調規劃的“中部產業功能拓展帶”同軸;
第三條是沿海產業軸線。它包括大亞灣經濟板塊、稔平半島板塊,與珠三角城鎮群協調規劃的“南部濱海功能拓展帶”同軸;
第四條是惠澳產業軸線。基本沿惠澳大道延伸,包括惠州城區經濟板塊;惠陽經濟板塊和大亞灣石化產業經濟板塊,與珠三角洲城鎮群協調規劃的“惠澳大道沿線城鎮—產業”聚合軸同軸;
第五條是粵湘高速——惠大高速產業軸線。經過5個經濟板塊:龍門縣城經濟板塊、惠城區經濟板塊、三棟經濟板塊、惠陽經濟板塊和大亞灣經濟板塊。
第六條是沿江產業軸線。由沿東江中游的惠城區北部二鎮生態農業經濟板塊、惠州市區經濟板塊、博羅縣城經濟板塊、潼湖生態農業經濟板塊、園洲-石灣制造業經濟板塊等經濟板塊組成,區域產業協調對整個產業軸發展較為重要。
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提出用5年時間,使惠州的經濟總量、發展水平跨入珠三角先進城市行列。到2011年,惠州GDP總量翻一番,達到1800億元;市區建成區面積翻一番,達到253平方公里。
《城市化》:目前,惠州正加緊規劃及實施三條戰略經濟帶,即數碼信息產業帶,文化產業帶,沿海重化工產業帶。請問,三條戰略經濟帶對推進惠州城市化進程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侯經能:三條產業帶與惠州的城市化關系是比較密切的。作為惠州城市化的核心走廊,通過產業發展和便捷的交通聯系諸城鎮,實現產業、規模、生態的最佳結合,推動惠州的城市化進程。
新思維下的惠州城市化既以工業化為動力,但又不以經濟為最終目的,而是以人的生存發展為終極目標,惠州從根本上把握了城市化的總趨勢。在積極尋求跨越式發展戰略的新思維下,既立足于構建工業化基礎,又與未來知識文明城市形態相銜接,即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直接結合,同時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而知識文明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文化,建立與地區產業結構相適應、適度超前的文化產業和文化體系,成為文化大市,從而奠定惠州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作為一個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城市,惠州也曾面臨工業化進程中的諸多“陷阱”。據了解,近年來,惠州非常注重城市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請問,惠州在城市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上采取了哪些舉措?解決了城市發展中的哪些問題?
侯經能: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經營城市的理念規劃建設城市,采取多種措施和途徑,實現了城市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一是積極盤活利用閑置土地。在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土地政策的基礎上,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收、統一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統一監督管理和集中連片開發的“四統一、一集中”政策,近4年盤活閑置土地6萬畝。通過盤整、儲備、出讓土地,既為城市建設籌措資金,又減少使用農用地。
二是引入市場機制經營城市資源。對土地、基礎設施等城市可經營資源,通過對其使用權、經營權、冠名權等相關權益的市場化運作,實現城市資源配置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積極利用BT(建設——移交)模式推進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已經建成的科技館、博物館和正在建設中的文化藝術中心、會展中心均采用了BT模式,解決了城建資金不足的難題。
三是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投資主體和融資渠道多元化。我們抓住國家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條件的機遇,積極推行基礎設施特許經營權招標,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建設。同時,通過盤活城市資源和推介城建項目,先后得到了國家開發銀行對東江水利樞紐工程、惠州大堤加固工程等項目的貸款。
四是創新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模式。將道路清掃保潔、園林綠化養護等城市管理維護工作推向市場,公開招標,使城市管理層與作業層分離,改傳統的“以費養人”為“以費養事”。目前我市道路綠化養護市場化率已經達到80%。
《城市化》:在城市化進程中,惠州順利地避開了因城市功能建設過度集中而擠作一團的“通病”。惠州在城市科學規劃上,有哪些優勢和經驗?
侯經能: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我們認為首先要突出科學發展觀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指導作用。其次,要突出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宜居環境的塑造。第三要突出城市規劃在解決民生問題上的調控功能。
我們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始終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按照把惠州建設成為山水優美生態和諧的現代宜居城市的目標要求,堅持把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舒適的居住環境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市規劃建設注重以人為本,注重生態和環境保護,注重挖掘城市人文內涵,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注重城市的持續協調發展,先后提出了“南進北拓、東西伸延”的城市發展戰略,編制和修編了《惠州市域城鎮體系規劃》、《惠州城市總體規劃》、《惠州市區綜合交通規劃》等一系列城市發展規劃。
同時在古城文化的保護上,2007年,我局會同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委托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惠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待保護規劃完成后將是我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法定依據。此外,為改造恢復水東街歷史街區風貌,我局編制完成了《惠州市橋東歷史街區保護更新規劃》,
目前,我市形成了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城市設計的規劃框架體系,近期建設地段基本完成了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指導我市城鄉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抓好規劃的實施,重要地段和重大城市建設項目都必須經過專家咨詢和公示,充分征求各方意見后才提交決策,嚴格執行規劃,規劃變更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確保城市建設按規劃實施,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城市化》:惠州在“組團式”的規劃下,如何科學的功能分區?又如何讓其發揮最大效益并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
侯經能:惠州市區中心城區規劃由惠城、惠陽-大亞灣、陳江-仲愷三大組團組成。
惠城中心組團——定位為地區性主中心(廣州、深圳是區域主中心,珠海主城區是區域性副中心),是惠州主城區,珠江三角洲外圈層重要的增長級,也是珠江三角洲向內陸地區傳遞區域輻射帶動力的重要門戶。
其中,江北地區是市級行政、會展和文化中心、鐵路客運中心、物流商貿中心;惠城西湖周邊地區是市級商業中心、旅游服務接待中心,規劃提出依托老城,通過降低開發強度、舊城更新改造,提高城市發展質量、改善生活環境,培育現代服務業和旅游接待功能,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江東地區是以商業性開發為主的生活居住功能區域,臨江地區將嚴格限制工業項目的選址,保護東江沿岸景觀和水資源。南部新城定位為城市體育中心、高等教育中心、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基地,作為城市戰略性地區,將嚴格控制地區投資質量和項目等級,建立高端城市建設標準的發展思路。
惠陽-大亞灣組團——是地區性副中心,加強產業極化,完善服務功能,與地區性主中心共同帶動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惠陽城區是城市次中心,主體城市功能為商業和居住。中心區將以現區政府位置,向東延伸到新橋片區,形成全新面貌的中心區;與深圳龍崗區相鄰地區,強調區域產業和城市功能的互補與統籌,集中布置一定規模的商業和生活居住功能的用地。加工工業聚集區主要布置在片區西南部,與大亞灣西區、深圳龍崗大工業區的產業類別趨同,形成產業集聚區域。三和開發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培育研發能力,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區。沙田鎮是以輕型制造業和溫泉旅游休閑為主。
大亞灣開發區石化產業基地布局在大亞灣東部地區,形成以中海殼牌石化項目為帶動的,占地27.8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學工業區;
以惠州港、惠澳鐵路為產業發展支撐要素,在北部地區建設港口與鐵路聯運一體化的物流基地,包括鐵路編組站、港口集裝箱堆場、港-鐵物流轉運基地等。大亞灣西區是以汽車零部件加工、電子、鋼鐵、倉儲物流為主導的工業區。
陳江-仲愷組團——加工制造業聚集區,是惠州市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城市遠景發展儲備用地。珠三角東部電子電器業聚集區,重點加強產業升級和空間整合。
《城市化》:在創建國家級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惠州如何協調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又將如何詮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城市觀?
侯經能: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惠州清醒地認識到環境資源對于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孰重孰輕?惠州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城市觀。
從整個珠三角地區來看,無論從大氣環境容量、水資源承載力,還是綜合承載力來看,惠州都在珠三角地區名列前茅,仍有很大的容納能力和剩余能力,這些都為惠州經濟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盡管惠州環境資源條件較為優越,但是為了保護環境,我市在項目引進時始終堅持“一票否決”制度,杜絕高能耗、重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項目進入。“發展經濟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市委書記黃業斌的這句話已經成為惠州政府各職能部門依法行政的準則之一。幾年來,惠州共否決了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達數百項。
根據我市目前的生態環境資源現狀,市委、市政府確定了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并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針對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容量,除制定嚴格的產業發展指引和產業準入門檻外,還高度重視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危險廢物處理中心等環保設施的規劃建設工作。近5年來,惠州環保投入數十億元,一大批環保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或正在動工建設。
優越的環境資源基礎再加上多年的環保投入,使得惠州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滿意的環保成績單:東江惠州段水質始終保持在一至二類標準,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98%,環境噪聲達標率、煙塵管制區覆蓋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綠化率達91.3%,生態環境評估一直穩居廣東省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