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9個村變身社區
從2007年開始,諸城市在農村全面開展社區化建設,按照地域相鄰、習俗相近原則,將所有村莊規劃為208個農村社區。每個社區涵蓋5個村莊、1500戶左右,設立社區服務中心,開展醫療衛生、勞動保障、人口計生等便民服務,形成多村一社區的“諸城模式”。
今年6月,諸城市委、市政府決定,撤銷全部行政村,依法產生社區黨委和居民委員會,取代村支部和村委會。目前,全市208個社區黨委已全部選舉產生,67個城郊和鎮駐地居委會已依法選舉成立,另外141個農村社區居委會將按依法選舉。
減少村干部每年省3000萬
據了解,此次諸城208個農村社區共選出“兩委”成員1538人,比原村干部減少了2967人。減少的村干部職數未來每年將節省3000萬元報酬補貼資金。諸城市有關方面表示,資金節余將用于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不過,對落選干部,當地實行“兩不降”,一是原補貼報酬標準不降,二是各種福利補貼不降,一直到明年兩委換屆。
將置換出8萬畝宅基地
諸城市確定,行政村撤銷后,原村集體資產、債權債務不變;原村資產形成的收益權屬關系不變;原村的土地承包關系不變。
諸城是個工業強市,據測算,如果農民全部實現集中居住,則可置換出8萬畝舊宅基地,對于這部分土地,諸城考慮復墾或建設特色產業園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諸城市民政局局長蔣加平說,撤村建社區其實是跟撤小村并大村道理一樣,叫“社區”不叫“村”,是諸城的一個探索。諸城農村社區化建設搞了3年,老百姓對社區有認同感,辦事到社區已成習慣。
諸城市農村經濟管理局局長葛瑞祥說,撤銷建制村,村民變居民,消除了“農村人”與“城里人”的身份界限。農村社區化后,農民與城市居民差距進一步縮小。
擔憂1:養雞村民住樓自稱不方便
西土墻村村民王情順介紹,起初老百姓有抵觸情緒,現在感覺住樓房環境好,周圍也有配套設施,房子也能升值,積極性上來了。
也有一些村民還是傾向于住平房。
諸城市龍都街道東見屯村村民、養雞專業戶李夕超說,農民大部分有地,有牲口什么的,“像我這樣養雞住在樓上不方便,不現實”。
回應:住建局官員稱不搞強制
原東辛興村黨支部書記趙金鑾介紹,撤銷行政村,村民絕大部分表示贊同。目前,正在籌劃建設集中居住區,不會強迫農民住樓,從事非農產業的、條件成熟的可以先住。諸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任科員李根葉也強調,絕不搞強制。
擔憂2:地少村民拆遷補貼不夠買樓
為了吸引村民搬遷,諸城市出臺了優惠政策,如果一次拆遷超過30畝,每戶居民一畝宅基地補貼20萬元。而目前居民的平均宅基地面積基本在0.6畝至0.7畝之間,還有一部分農村宅基地在0.3畝至0.4畝,這部分村民即使按照畝均20萬元的補償標準,要想住面積大點的樓房,還要自己掏些錢。
回應:官員稱樓價低負擔不會太大
對于房價問題,諸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任科員李根葉解釋,社區樓房的價格只有城區的三分之一,按照市里出臺的土地置換政策,農民交出原有平房后,只要再補幾千元或一兩萬元就能住進100多平方米的樓房,并不會增加太大負擔。
觀點:專家稱要防挑糞擔上電梯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祖輝表示,解決城鄉居民待遇的“二元結構”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方向,但需要條件成熟,推進更需通盤考慮。
黃祖輝提醒,目前,農村社區主要解決的還是公共服務向城市看齊,但要抹平城鄉居民待遇的鴻溝,還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套。
山東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慶武介紹,一般說,應在城市化水平達到60%~70%,農村人口大量減少、農業勞動占比不大時,“村改居”時機才比較成熟。因此,秦慶武也認為,這種試驗個別地方探索可以,但應謹慎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則表示,如果實現集中居住,剩余部分的土地可以拿來復墾或是置換為城市建設用地。
黨國英同時強調,農村社區化一是農民集中居住規模不應太小,二是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戶不宜集中居住。
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顧益康認為,農民集中居住要尊重農民意愿,純農區不一定適合,否則就會出現“挑著糞擔上電梯”的尷尬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