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說:“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
此前,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談到: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2021年建黨一百年,20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年),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為學生“放飛青春夢想、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包括“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流動”,“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由于大學生也是活躍網友,網上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帖文不少。從這方面的輿情,可以看出為這支“中國夢的主力軍”健康成長、釋放青春能量,對他們,社會各界和政府部門還可以做些什么。
就業季:市場競渡需舟楫
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99萬人,而今年高達727萬人。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今年新就業大學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勢。其中,四成大學畢業生還在“啃老”。
“前程無憂”網站發布《2014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顯示大學生平均參加8.4家雇主的面試,才能獲得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就業競爭尤其激烈,即使勉強找到一份工作,但價位在“十潘”以上(網友調侃的“潘幣”,一潘等于1000元)的高房價,也讓平民子弟難以安家。一些人被迫“逃回北上廣”,到家鄉二三線城市發展,但二三線城市更是一個“人脈社會”,沒有特殊家庭背景,有時更難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人只好“逃回北上廣”。
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從源頭說,是改進高等教育的市場適用性。據媒體報道,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總數的50%。據說,1999年全國高校擴招后“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轉型為職業教育。
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提出過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建議:抓住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以及物流業),以國家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學生創業園為載體,鼓勵大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
現階段在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中,大學生的求職成功率經常不如農民工。從前三十年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轉入“經濟增長新常態”,經濟增長率回落,速度“下臺階”,但效益需“上臺階”,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大學畢業生可以在高新技術產業找到用武之地。資料表明:2007我國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只有1.2%,遠低于美國大學生實際創業人數近20%的比率。如果600萬大學畢業生中有10%選擇創業,按照“一人創業帶動3人就業”的倍增效應計算,將解決240萬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為此,需要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創業資金支持,依托科技園區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為進入園區和孵化基地的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免費或優惠的辦公場地、創業輔導、孵育保障,促進更多大學生實施以技術創業帶動大學生團隊和社會就業。
例如,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指導實施“國家信息技術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大學生就業創業計劃”,就是用朝陽產業帶動大學生就業的一項嘗試。
“吊絲”、“蟻族”:克服邊緣化心態
“吊絲”,是小人物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減壓,集辛酸和惡趣于一體,在插科打諢中表達出對社會發展機會不均的“集體焦慮”。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曾撰文分析這個不雅詞匯的社會背景:改革初期,包產到戶使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個體戶政策使城鎮居民受益。然而,近年來,底層向上流動的通道日益壅塞,在一些地方、一些行業,權力與資本結盟壟斷發展資源,社會土壤趨于板結。
與“吊絲”語義相近的,還有“蟻族”,形容低收入聚居群體。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廉思教授帶領的“蟻族”研究課題組,從2008年到2013年發布過三次“蟻族”報告。他給“蟻族”下的定義,是城市中的“在職貧困者”。這些人首先是代際性貧困,“蟻族”很多來自農村,父母大多務農,受訪者父親初中以下占49.2%。因此,“蟻族”很難從家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和社會資源。“蟻族”來自普通高校和民辦高校的占81.4%,聚集地主要選擇城鄉接合部,平均居住6.4平方米。
另一個詞“蝸居”,因作家六六的小說《蝸居》改編成電視劇熱播而聞名,包括但不限于指代居住地局促窘迫的大學畢業生。
從“吊絲”、“蟻族”到“蝸居”,一個國家的青年知識分子社群,如果長期處于這樣一種邊緣化生存狀態和社會心態,有損年輕人對社會、體制和國家的向心力。毛澤東當年在莫斯科大學對中國留學生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當前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茁壯成長,提供豐沃的土壤。能不能給年輕人,特別是年輕知識分子,以職業的安全感,社會的溫暖感,人生的豪邁感,是夯實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
呵護“天之驕子”,扶持“青年近衛軍”
80年代,大學生特別是名牌高校的大學生曾經被譽為“天之驕子”,全社會倍加寵愛。后來,在社會轉型的摩擦和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摸爬滾打,這些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也飽嘗了坎坷磨難。“天之驕子”不是說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和市場競爭的挑選,但愛護大學生就是愛護國家的未來。有學者提出,中央政府能否推出一份大學畢業生就業振興計劃?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工商等部門,各級團組織,各高等院校,都需要為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一起開動腦筋,送去溫暖。
9月5日蘭州文理學院門口發生的城管打攤販事件,事后發現被打的是該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校門口擺攤,向新生賣水杯等日常用品時與城管發生爭執繼而被打。這就更加值得警思。大學畢業生在母校門口擺攤謀生,令人難過。包括高校門口的城市秩序需要維護,但如何給這座城市相對較高素質的青年群體提供寬松而充分的就業選擇,難道不更值得地方政府自責和發奮努力嗎?
學者周天勇在微博發出“微諫政”:“今年720萬大學生畢業,他們擺點攤,謀點生活,真不容易,他們不向國家要失業救濟,就給他們一條生路吧!”他呼吁政府高度關注#蘭州城管暴打擺攤大學生#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說,今天的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年輕人活力四射,富有創造力,“主力軍”也是“近衛軍”。前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曾令我們的父輩激動不已。在法西斯德軍侵入后,一批豆蔻年華的蘇聯男女組成“青年近衛軍”,散發傳單,破壞敵人交通,收集武器,搶救被俘同志,處死叛徒,奪取敵人糧食、軍裝、彈藥。“近衛軍”原指扈從、保衛的部隊,后延伸為軍隊中的精銳之師,更多的是一種榮譽稱號。對于我們的父輩來說,“近衛軍”是一面永遠向前的旗幟,一個無堅不摧的青春群體。無論是國家發展還是個人創業,都需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頑強和韌性,需要法捷耶夫筆下的那份熱血和赤誠。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攻堅戰,需要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的膽識,需要排除“左”的或右的極端主張的干擾。在市場化改革啟動二十多年后,成熟人群容易限于現有利益格局而各執一端;每年700萬左右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大學生邁入社會,為社會輸入新血。因此,做好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就是穩定未來三四十年國民主力人群對國家體制的信心,對于政府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穩定人心,激發積極向上的國民心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如果很好地解決了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就為“中國夢”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這些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素養的大學生,緊密團結在矢志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央領導集體周圍,將極大地增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