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19 20:34:57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耀琪
據媒體報道,近些年,西關歷經地鐵建設、舊城改造等項目,為數眾多的西關大屋倒于鉤機之下。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一篇調查報告統計,鼎盛時期西關有800間西關大屋,如今僅剩100多間。
專家說,西關大屋原來的屋主都是大戶人家,多多少少有海外關系。由于當年曾經被當做政治運動的斗爭對象,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都是些遠方親戚或租客。如果要保護,這些遠在海外的主人有可能承擔職責嗎?“如果這些建筑都是國有的,政府包管一切,那就好操作,但實際上,老建筑的產權問題非常復雜。”
老屋保護常見有兩大派別,一是政府全盤兜底,即以財政投入保護為主導,再讓社會力量參與,盡量讓西關大屋保持原汁原味。二是全部開放給市場,由開發商收購、經營、盤活,變成什么風格,由市場經濟說了算。對于前者,多年的經驗教訓可以看到,讓政府救助老屋,基本上都是杯水車薪,完全就是一個財政的無底洞。至于開放給市場,有人把上海新天地看做成功范例,唯文物專家不認可,理由是“居住蛻變成了商業,已經改變歷史原貌了”。
實際上,無論是政府出錢,還是商家出力,都是驅動力的問題。政府把大屋修繕好了,造福的也不過是這棟樓的私人業主,或者博得文人一贊,遠遠不如馬路邊“穿衣戴帽”更凸顯政績。文化人和媒體的呼吁,最多也就促使當地政府繼續關注,找專家去看看,但畢竟缺乏長久輸液的動力,原因往往是“財力有限”。
對西關大屋來說,最致命的還是所在區域的衰退。沒有發達的總部經濟和寫字樓群落提升地價,再加上道路交通不暢、基礎設施落后,如果放在城郊,這對大屋群落來說可能是一種地利,可名曰“古鎮”;但在大城市,就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貧窮角落。政府在輸血前,更多的是在想造血大計,而造血就得靠能掙錢的GDP機器,而不可能靠日薄西山的老房子。市場資本對延續西關大屋一直興趣不大,既可能是有法律、產權的約束,而最大可能還是擔心風險,尤其是文化概念已經被過度透支的當下,真心追逐歷史的消費群是越來越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