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13 20:42:05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李長安
近段時間以來,京津冀一體化持續高歌猛進,相關合作議題涵蓋政府間政策協調、產業間轉移互補、交通通訊互聯互通等多個層次。國務院最近還正式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以加強領導。然而,近日一則“京冀兩村莊一路之隔,養老金差7倍”的報道,令一體化中一個至關重要卻鮮有提及的問題凸現出來,京津冀地區間“人的一體化”。
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就是資本、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一體化的過程。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要實現資本或產業的一體化,相對來說并非難事。比如京津冀三地的經濟協作,有些項目的搬遷與合作就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思路。然而,一旦面對勞動力的流動與重新配置,相關方面大多三緘其口,抑或“顧左右而言他”。
背后的難處,就在于三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差較大,由此而產生勞動者的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障水平差異明顯。比如社會保障,據媒體報道,相鄰但又分屬京冀的兩個村莊,農民的養老保險水平一邊是每月350元,另一邊只有55元。假定實現一體化,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河北向北京看齊,按照河北現有領取養老金老人500余萬計算,那么與北京的養老金缺口總額每月就達到15億元左右,一年則為180億元。在地方財政普遍吃緊的背景下,這筆錢由誰出就會成為大問題。
不僅如此,按照京津的城市發展規劃,這兩個特大型城市均屬需要嚴格控制人口的地區,而河北則是傳統的勞動力輸出地區。于是,經濟高地與人口流動之間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超過2100萬,而非戶籍人口超過800萬,其中來自河北的流動人口占有相當的比例。按照資源的承載力,北京的合理人口容量僅為1800萬左右,這就意味著有必要采取多種手段,紓解人口帶來的壓力。
有人認為,只要將北京的部分產業遷出去,勞動力就會自動從北京流出,人口膨脹的勢頭就能遏制住。然而,這種想法既得不到過去經驗的支持,也不符合勞動力流動的規律。只要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水平存在著差異,“人往高處走”的趨勢就會持續下去。更為糟糕的后果是,如果產業遷出去了,勞動力卻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意離開北京,極有可能出現北京就業崗位緊張、失業率迅速上升的狀況。
由此可見,“人的一體化”是京津冀地區經濟協同發展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隘。當然,“人的一體化”并不意味著工資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水平的完全均等,而是一種勞動力資源配置合理,符合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的狀態。要做到這一點,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與市場“無形之手”的調節就需要有機地結合。特別是地方政府需要放棄“一畝三分地”的執政思維,在戶籍制度改革上邁出更大步伐,在實現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均等化方面更具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人的一體化”進程就會大大加快,而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才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