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04 21:11:12
來源:齊魯網 作者:凌國華
“讓‘農民工’成為歷史!”這是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為代表的專家學者一直以來的呼吁。最近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進一步調整戶口遷移政策,例如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開放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等。有關專家表示,隨著這些措施的進一步落實,“農民工”一詞很快將真正成為歷史。(8月3日光明日報)
隨著《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由戶籍登記方面原始衍生出來的“農民工”一詞無疑將很快成為歷史概念。僅從這一方面看,此次的戶籍制度改革就已經具有質的飛躍,遑論即將展開的與之配套的各項公共政策擴容、提質、增效等措施。無論是對于微觀意義上的備受城鄉二元化痼疾嚴重桎梏的農民及農民工,還是對于宏觀意義上的以新型城鎮化為代表的引領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新“四化”,這次戶籍制度改革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直以來,大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活力釋放,小到公民個體的自我價值實現,城鄉二元化都是一個必須直面的話題。禁錮公共資源配置、桎梏創新活力釋放、擠壓公民發展空間,甚至某種程度上蠶食改革發展紅利,于公于私,“城鄉二元化”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漫漫征程中一抹雖然無比丑陋卻又難以輕易擦除的沉痛印記。因為這枚“印記”,本該均衡配置的公共資源向城市畸形傾斜,給城鄉社會發展之間造成巨大撕裂;因為這枚“印記”,本該平等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紅利的農民朋友(包括農民工),被當做“二等公民”,享受的是低人一等的公共服務和“另眼相看”;因為這枚“印記”,引領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創新活力被桎梏,驅動改革列車前進的引擎被無形遲滯……究其原因,就在于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二元化。
“二等公民待遇”是城鄉二元化造成的社會發展之痛。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與農業戶口關聯的“農民”衍生出的“農民工”稱謂,無疑即將走進歷史。從這次戶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和廣度來看,消除“農民工”稱謂固然值得嘉許,但如何消除加諸“農民”和“農民工”身上的“二等公民待遇”更為重要。眾所周知,我國的戶籍制度在履行“人口登記管理職能”之外,還跟就業、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住房等一攬子公共服務和福利進行捆綁,而戶籍制度最受詬病的一點就在于附著其上的各種公共服務配置不均衡,這顯然也應是戶籍制度改革須花大力氣解決的難題。
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公民享受公共服務的數量、質量和均等化程度,是衡量社會公平正義的試金石。公民身份、地位、職業可以有差別,居住地可城可鄉,但作為面向全體公眾的公共服務,卻不該將公眾人為分成三六九等,對不同人群搞“差別待遇”。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只是戶籍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因此,戶籍制度改革核心應著眼于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論你居于大城市、小城鎮還是偏遠農村,公共服務都不該搞“差別對待”。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只是戶籍制度改革的表面,公共服務均等化才是實質。這就意味著,戶籍制度改革不能只是某個部門、某項領域、某種層面的“單兵推進”,而應該多部門、寬領域、大縱深的全面深化改革。在“一攬子”規劃的基礎上,統籌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全面深化改革激發新的活力,讓不同人群對改革紅利的分享更加均等化。這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