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歲末,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銘仕廣場落成,幾位六七十歲的老農走進新開張的“兩岸咖啡”,沖著服務員吆喝:“每人來一碗咖啡!”
店口老農的自信和自豪是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30年前不通汽車、貧困落后的店口,如今已成為浙江首富鎮,浙江“鄉鎮城市化”的一個典范。
中國農村的城市化之路該怎么走?鄉鎮城市化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解決哪些問題,突破哪些障礙,政府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發揮哪些作用?記者8月上旬來到店口,探訪這個江南小鎮的城市化之路。
歷史性轉變
店口的小城市是由銅鑄就的。
改革開放前夕的一天,當100多店口人輪番把一臺機床抬進村,那蹣跚的步履邁出的正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步。
店口的銅加工業從此發軔。30多年過去,店口已形成以銅加工、管業、汽配、制冷4大產業集群。據統計,店口現有企業4000多家,其中產值超百億的2家,超10億的5家,超億元的27家。全鎮2009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0億元,財政收入8.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5880元,鎮經濟總量全省鄉鎮第一。店口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浙江省中心鎮”、“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口的急劇集聚使店口傳統的行政管理配置已無法適應,城市化已是大勢所趨。
2005年,浙江推出“中心鎮培育工程”,給141個中心鎮賦予特殊的事權和財權,試圖通過培育中心鎮催生出20個小城市。
“強鎮擴權”使店口享有副縣級權益,如5000萬元以下的投資項目鎮有權拍板;財政實行收入總額分成,地方所得部分按8%留鎮里,營業稅的地方所得增長部分全額留鎮,土地出讓金除了中央和省上交稅費外,全部由鎮使用。
鄉鎮城市化使店口領導用市長的眼光審視城市建設,《店口2010—2030城市總體規劃》出臺了。
城市化需要巨額資金,鎮一級財政何以能夠承擔?一個農民企業家的舉動為破解這一難題打開了通道。
公用民建,民資造城
2005年,浙江名仕管業董事長馮劍銘給市長寫信,要求由他出資建造文化商貿廣場,“讓鄉親們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這一要求得到批準。
2007年,投資1.5億元的銘仕廣場投入使用,這個由民資建造的中央商務區創下了五個全省鄉鎮第一,而其中全省乃至全國鄉鎮第一家五星級數字電影院更是備受矚目。
以政府為主導,以民資為主體,以城養城,推動城市化進程,一個全新的“民資造城”探索開始了。
垃圾處理是政府應承擔的公共服務內容,店口鎮以特許經營的BOT方式給民企中偉集團25年的經營權,中偉投資1個多億建成了店口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用同樣的形式,投資1.3億元的污水處理廠即將竣工;全省鄉鎮第一條天然氣管網建設已竣工并即將投入使用;大型商貿中心“一百萬利來廣場”建成投入使用;此外,店口還建成24層高的四星級酒店,有6家國際國內連鎖的餐飲企業入駐。
正是運用市場的手段,店口近年有30多億元民間資本投入城建領域,民資作為投資主體成為店口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人口集聚
城市需要人口集聚。而目前店口常住人口僅6萬,何以為城?對此,店口領導早已成竹在胸。
按規劃,到2020年,店口城區常住人口將達到16萬,城市化率65%。
“我們有6萬多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是店口的建設者,理應成為新店口人。”鎮長孫嘉江說。
孫嘉江說,店口的城市定位是“現代生態型工貿城市”,發展方向是“現代產業名城”,城市化離不開產業支撐,有產業才能集聚人口。因此,人口集聚應和產業集聚聯動。
店口的產業一直是塊狀經濟,低、小、散。近年來,在諸暨市的扶持引導下,淘汰小企業,扶持大企業,該鎮的塊狀經濟迅速向產業集群轉型,目前已形成銅加工、管業、汽配、制冷4大產業集群。
“本地農民市民化、外地民工本地化”,這是店口的人口集聚戰略。店口的工業化、城市化導致上萬農民失地,逼著他們到企業上班。可他們大都家在農村。為讓他們融入城市變成市民,店口推出了“宅基地置換”和農民進城購房補助政策:農民用自己的宅基地可換取店口鎮里的商品住房,農民到店口購房,可獲得5—10萬元的補助。此舉加快了人口集聚,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在新型城市化加速推進的歷史大背景下,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已明確將諸暨作為大城市來規劃和培育。”諸暨市委書記王繼崗說。“店口鎮經歷了諸暨市級中心鎮、諸北小城市建設的成功實踐,提出打造諸北新城的目標思路,既有現實基礎,也是發展的要求,既是培育諸暨大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城鄉統籌、市域協調發展的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