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城市化與資源環境之間是一個互動的動態演化過程。一方面,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地對資源環境產生影響,導致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資源環境又會對城市化進程產生制約,導致約束效應。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城市規模的擴張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必然會造成現有資源的緊張和環境壓力的增大。
工業化也好,城市化也罷,都是擺在全國各地各級政府領導議事日程上的頭等大事。其實,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對環境資源的透支已經讓這些城市的決策者們后悔莫及。最典型的事件莫過于“太湖藍藻”與“紫金礦業”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我們不禁要問,太湖藍藻爆發是全球變暖的警告,還是自然界對人類破壞環境的報復?有評論認為,紫金礦業的污染“戰績”隨著其財富的增長一直在刷新。這或許就是快速工業化的悲哀!
世界的城市化歷程告訴我們,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且偏差較大。學者們普遍認為,我國當前的城市化水平大約低于工業化水平10個百分點左右,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戶籍口徑的城市化和國家統計局的五普口徑之間的城市化有13%左右的大落差(約1.5億人)。這就意味著我國目前約有1.5億人(以農民工為主)“被城市化”了,他們進入城市卻沒有享受到公共服務,他們給城市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城市在交通、水與能源、住房與就業、醫療與教育等方面帶來壓力。
我國目前的城市化,一方面強調提高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即傳統型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又具有現代型和后現代型城市化階段的特點。前些日子有一朋友說:“在我國東部的一些工業城鎮,由于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想花錢看場電影或演出都難。” 但在我國中部地區的城市,“城市居民戴著草帽、拿著鋤頭種地”的景象卻隨處可見。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城市化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如在我國的一些大都市卻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一些人由于城市病造成的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生活壓力等因素不得不離開大都市,這說明了人們已經開始注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就像“圍城”一樣,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然而,每年約1000多萬來自于鄉村的人們為了“生活得更美好”,正像潮涌般向城市涌來!但筆者不得不提醒,你可能將會“被城市化”,對此,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