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眾多三線企業的職工宿舍已成為待改造的棚戶區,面對這些住宿存在安全隱患,急需改造,卻資金困難的企業老職工,政府將如何推進棚改?是否有新的棚改模式來幫助他們改善境況?已搬遷的居民又是否滿意現在的居住條件呢?】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我國中西部的13個省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目的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建設起來的企業,被統稱為三線企業。位于湖北西北部的襄陽市就是當時三線企業的聚集區之一。因為當時這些企業都是建設在邊遠的山區,所居住的房子,也是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集中建設的。40多年過去了,那些當年建起來的磚木平房、土坯房,雖然已經非常低矮破舊,管線也嚴重老化,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但還是有許多職工家庭住在這里,他們的居住環境亟待改善。
漢丹機電廠棚戶區改造 老職工住上新房子
這里是襄陽市漢丹機電廠的職工宿舍,從1965年建廠至今已經50年,很多的老工人依舊還住在這里,今年72歲的退休工人劉定清就是其中的一位。
湖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退休職工劉定清:住這里的房子都害怕呀。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為什么害怕呢?
劉定清:這是干打壘的房子,土墻。上面的木料已經都垮了,都爛了,上面的瓦條啊,檀木啊都爛了,幾十年了萬一塌了,你說能受得了?我們害怕一下雨,害怕一垮下來就完了,我們也害怕啊。
劉定清說,從1965年建廠開始一直到退休,他在工廠干了四十多年,住在這個房子里也有三十多年,最多的時候一家五口都住在這間只有20多平米的房子里。劉定清的大兒子早年就已經搬出,現如今,就只剩他和在外打工的小兒子住在這里。兒子出去打工,他就一個人在這里生活。
湖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退休職工劉定清:以前是個走廊搭起來的。
記者:這是兒子住的地方?
劉定清:他在外地打工回不來。遠呢,在安徽。很遠。
記者:一年也就回來一次?
劉定清:對。
居住環境差,存在安全隱患的漢丹棚戶區
老人告訴記者,這房子不僅陰暗潮濕,而且墻面到處是裂縫,冬天透風,雨天滲水,按說早已不能再住人。
湖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退休職工劉定清:你看這房子,都是破破爛爛的,上面都是蘆葦席、油麻氈,都爛完了,這房子不能動,都粉了跟舊衣服一樣的,一動就完了。
劉定清說,小兒子在外打工,也掙不了多少錢。他一個月退休金1800元,如果只保障基本生活,倒也還能過得去。但如果說要拿出一筆錢來買房子,改善居住條件,那他可就拿不出了。
劉定清:現在經濟條件不允許,沒有錢。
原國營漢丹電器廠建于1965年,隸屬湖北省國防科工辦,1987年下放到襄陽市管理。上世紀九十年代,工廠由于長期虧損,瀕臨倒閉,被襄陽市政府列為“特困企業”。 2004年企業進行了改制,改制后將非經營性資產剝離交由當地政府管理,成立了漢丹社區居民委員會。
漢丹社區現有居民3800多人,住房多為平房和筒子樓,特別是“干打壘”的結構平房,不僅低矮、破舊、采光差,其筒子樓式的結構也因年久失修而損壞嚴重,水電線路老化,安全隱患很多。而因為企業破產改制,多年來這些房屋幾乎沒人來管理。遇到刮大風或者惡劣的雨雪天氣,時常會發生房屋倒塌事故。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漢丹社區棚戶區住戶和無房戶共711戶,其中住“干打壘”平房住戶410戶,筒子樓住戶122戶。社區內人均收入在330元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502戶。漢丹機電公司工會主席焦文堂告訴記者,因為廠區居住條件惡劣,改制之后的一段時間,工廠招工都曾出現困難。
湖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工會主席焦文堂:來覺得挺神秘的又是個歷史文化名城,來這以后看了住房條件還是很簡陋,還是有點失望。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漢丹社區的這些平房大多依山而建,房齡都在40年以上,而且這里距離中心城區還有4公里多,因為地處偏遠,市政建設方面始終存在著很多的歷史欠賬,排水、用電、供水都存在較大問題,居民們生活極為不便。在職工汪玉梅住過的舊平房,記者看到了他們真實的生活。
湖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職工汪玉梅:這是那個老房子。黑的很,原來我們在這里住著24小時都要開燈,不開燈都不行。
記者:是吧?
汪玉梅:你看,黑的很。現在沒人住了,放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過去十多年的時間,汪玉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直住在這間20多平方的平房里。
記者:以前就是一家四口人就住在這?
湖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職工汪玉梅:嗯,我們外面搭了一間,外面用板子隔了一間。
記者:在哪隔的?
汪玉梅:就在這一塊,你看從這隔了一塊,從這,這不有一個簾子嗎?這個簾子這樣一拉,然后柜子這樣一擺,這有一張床。
記者:隔的一間是給老人睡的是不是?
汪玉梅:老人睡的。
記者:老人和小孩。
汪玉梅:你看我們就在這里做飯,剛開始我們來的時候,很早以前還沒有這個,在我們之前,人家搭的一間。因為就沒有廚房。這是后來搭的一間。
汪玉梅還告訴記者,因為這里低矮潮濕,所以經常會出現蜈蚣、蛇等。
湖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職工汪玉梅:我在這里面都被蜈蚣咬了幾回,蜈蚣多,蟲多。我姑娘都說沒辦法住,老是問我啥時候買房子?我說等著吧。
2009年4月,襄陽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漢丹社區進行棚戶區改造試點。之后,襄陽市正式批復漢丹社區棚戶區改造住房項目,計劃建設保障性住房624套36960平方米,其中棚戶區改造住房384套24960平方米。汪玉梅是漢丹工廠最早享受到這一政策的工人之一。
汪玉梅:我們都蠻高興的,很早就報名了。
2010年4月30日,漢丹社區申請棚戶區改造中央專項補貼資金499萬元,每戶1.3萬元,考慮棚戶區改造的實際困難,中央財政于2014年1月增加撥付補貼資金355萬元,每戶補貼達到了2.22萬元。經過近兩年的等待,今年年初,汪玉梅如愿以償地搬到了現在的新家。這套79平米的兩居室,雖然裝修布置簡單,但是對于住了10多年的老舊平房的汪玉梅來說,能住這么寬敞明亮的新房,已經很出乎意料了。
棚戶區居民已搬遷了環境舒適干凈的新家
湖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職工汪玉梅:我根本沒想到我還能夠買房子,真是沒想到。
記者:沒想到還能住這樣的房子。
汪玉梅:對,要不我爸媽都說你現在真好,我現在也是就我們家條件最差了,你的房子買了,他們也放心了。
汪玉梅還特別告訴記者,她家這套房近80平米,總共花了17萬多元,算下來,每平米單價才2100多元。自己交了9萬多元的首付后,又用公積金貸了8萬元。盡管為了買房找親戚借了幾萬元,但她買房的價格幾乎是周邊商品房價格的一半,如果沒有棚改政策,她根本不敢想像自己還能買得起房子。
湖北省襄陽市漢丹機電廠職工汪玉梅:那差距肯定的,二三十萬,我覺得。說不定還不止。好多親戚到我們家來,說你們這個房子真好,朝向也好,風向也好,太陽光也好,又亮堂,這個房子又便宜。我說是的呀。要不是國家有政策,我們也住不了這個房子說實在的。
在最多的時候,襄陽有30多家三線企業。住在棚戶區的居民,過去大都是這些企業的職工。他們中的多數人收入來源少、收入水平低,有一定的共性特點。要改變居住條件,單靠他們自身的能力顯然是不夠的。不過,現在當地政府已經把棚改工作做為一項中心工作,在想方設法進行推進。這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棚改的政策。
更多“三線企業”需改造 ,摸索新的棚改路解決困難問題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在我國中西部的13個省區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數以萬計的工人、干部、工程技術人員,懷著一腔熱血,滿腹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鄂西北,為當時的襄陽地區的三線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其中有東方化工廠、湖北化纖廠、江華機械廠,還有襄陽內燃機廠等許多企業。
湖北省襄陽市房管局局長趙新建:(當時)就是把大量的軍工企業遷入到襄陽地區。所以說襄陽這一塊是三線軍工企業的,是比較多的。這個最多的時(候),到了有三十多家吧。
記者:現在有多少?
趙新建:現在還有十幾家。
六十年代中期正在參與大規模三線企業建設的職工
隨著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襄陽當地原本眾多的三線企業,開始縮減變少。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政策調整,有的轉為了民營企業、有的因改制破產已經消失,還有的仍在繼續發展壯大。不過,這些企業都碰到了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這些三線企業的職工家庭的居住生活條件,大多十分艱苦,從建廠至今始終沒得到改善。位于襄陽宜城市雷河鎮的湖北東方化工廠,是襄陽市當年規模比較大的三線企業之一,至今仍然有1300多戶居民住在干打壘平房、磚木平房里。這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普遍存在著屋面漏雨、地基下沉、墻體裂紋等問題,安全隱患十分突出。
湖北省襄陽市東方化工建房辦主任劉昌貴:干打壘的,磚與木結構的這種簡易房,一共將近1300套。這個600多的單元樓當中,由于工廠建廠初期建的單元樓,它的結構不是完整的,3、4個平方米一個廁所,客廳和廚房它是半邊的,所以這個(功能)不全,工廠在2007年的時候,就開始向地方政府爭取,并尋求政策,解決職工的住房,一個是安全隱患,再一個同時改善職工的住房狀況。
2010年,在國家棚改政策的推動下,東方化工被列為襄陽市第一批棚戶區改造建設項目,批復建設規模8.4萬平米,共1164戶改造住房,現已建成9棟772戶。今年已經70多歲的劉憲成、陳吉榮夫婦,都是在東方化工廠工作了40多年的老工人,退休之后也一直住在廠里的棚戶區,如今,他們也買到了新房。
湖北省襄陽市東方化工廠退休職工陳吉榮:就是說有棚戶區改造了,孩子說媽,你說我們把你放在家里也不放心,他說干脆我們幾家商量商量,把棚戶區改造方給你買一套,我說買一套。
記者:花了多少錢?
陳吉榮:這都是老大辦的,可能將近20萬,老大他們姊妹三個商量的,三家湊在一起買的。
老人告訴記者,他們買這個房子每平米大2800多元,和他們小區一墻之隔的商品樓盤價格在6000元以上,沒有棚改政策,他們也不可能買得起這樣的房子。
湖北省襄陽市東方化工廠退休職工陳吉榮:你要是比商品房是便宜多了。這也是有個好政策,要不是好政策,我們也分(買)不到這個房子。
棚戶區居民現在入住的新小區
記者了解到,東方化工首批772戶棚改房,建設資金共計1.6億元,其中中央及政府補貼資金約2.5萬元每戶,地方政府配套資金1046萬元,職工自籌資金14954萬元,建設前期資金主要由開發商墊資,職工自負放款分三次逐步交納。東方化工廠建房辦主任劉昌貴告訴記者,未來他們還將繼續申請推進二期改造,最大可能地幫助棚戶區職工改善居住條件。
湖北省襄陽市東方化工廠建房辦主任劉昌貴:現在跟政府報了二期計劃,就是把一期的392套,作為二期的續延計劃,那就是自然的,這個國撥資金是到位的,地方配套也是到位的。
采訪中,襄陽市房管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三線企業一直被納入整個襄陽市國有工礦棚區的改造范圍,需要改造的棚區有一萬多戶,涉及職工數萬人,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這樣的任務很不輕松。
湖北省襄陽市房管局局長趙新建:這個壓力對地方政府來講,是壓力很大的。我們是已經有8個項目在全面推進,已經有六千多戶,也就是說通過這個異地安置,徹底解決了他們的住房問題。還有這個三千多戶,就是將近四千戶,正在,我們正籌劃,今后采取哪種方式來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
趙新建告訴記者,相對而言,這些正在推進的棚改項目還好辦一些。一些邊遠的三線企業,因為交通不便,位置偏遠,企業效益很不好。
如果原地進行棚改,就更難得到支持,因為在工廠前途并不明朗的情況下,很少有職工愿意把新房子買在偏遠的山區。這樣一來,棚改工作的推進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有一部分職工,即便棚改房遠遠低于商品房價格,也無力購買。針對這些具體問題,他們決定通過廉租房或是共有產權方式,來解決好職工住房困難的問題。
湖北省襄陽市房管局局長趙新建:比如像我50平米的房子,我先買30平米成嗎?可以啊,然后是20平米是租賃,你按月的話,你繳納是20平米租金,30平米是你自己享有產權。但是我有條件了,我生活條件改善了,我再把20平米買回來,這完全是我自己的產權,這都是有出路的。
棚戶區改造遇到最多也是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資金的問題。但是襄陽市因為棚戶區與三線企業的特殊的關系,面臨的安置工作也是個難解的疙瘩。當然,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具體問題,還需要更靈活的對策。
位于湖北省東南部赤壁市的三線企業蒲圻紡織工業集團公司,曾經是赤壁市最大的一家工業企業,創造了許多輝煌和第一,也使得這里的常住人口高達數萬人。如今,這里也成了當地棚戶區面積最大、家庭最多的集中連片區。改造它,可不是一個輕松的任務。
蒲紡集團棚戶區改造遇資金問題 政府與居民共同努力解決
始建于1969年的蒲紡集團,曾經是湖北省赤壁市最大的一家工業企業,也是湖北南部曾經最大的一家三線軍工企業,高峰時有職工1.6萬人,廠區常住人口數萬人。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梅愛:蒲紡最紅火的時候是80年代中期。當時蒲紡這塊是車水馬龍,產品,我們主要是軍品,當時是軍品。是車子等著要貨。當時我們的整個80年代中期,最紅火是當時的這個工業總產值7.5個億,一年的。
1975年蒲紡集團由部隊移交給了湖北省,當時為全省最大紡織聯合企業。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蒲紡集團開始出現經營困難,2004年湖北省下放移交赤壁實行屬地管理,蒲紡面臨破產。
已經破敗的三線企業廠房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梅愛:2004年到2007年,這個三年期間,破產改制完畢。2007年改完了之后,我們蒲紡就由原來的生產經營型這個職能,轉變為管理服務型,改制下面所屬的企業,全部進行民營,就改名為現在的湖北赤壁蒲紡工業園區管委會。
在蒲紡集團廠區,記者看到,面積達數平方公里的廠區,一片破敗景象,曾經的廠房要么堆滿雜物、要么長滿雜草,過去的繁榮早已不復存在。這種成片的紅磚、紅瓦的建筑在廠區最為常見,這些已經40多年的建筑,雖然破舊、陰暗,但它依然是廠區職工的主要居住之所。今年已經70歲的退休工人劉香澤有一兒一女,現在,女兒出嫁了,只剩老兩口和兒子住在這間30多平米的房間里。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集團職工家屬王才林:這是原來的廚房。
記者:這以前姑娘住的?
王才林:是的啊
記者:你們當時住在這里?
王才林:是的
記者:那兒子住哪兒呢?
王才林:兒子住這邊。
記者:在哪兒?帶我們看看。
王才林:就在這個客廳。
記者:兒子就住這邊?
王才林:以前這里擺一張床,這里有張床。
后面這里搭起的一個簡易棚子就是家里的廚房。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集團職工家屬王才林:這邊是做飯的。
記者:在這樣的地方做了三十多年的飯?
王才林:對,我兒子已經三十一歲了,沒出生我們就住在這里。
記者:這是后來自己搭的一點是吧?
王才林:是的。
王才林說,家里條件差,兒子三十多歲還沒有談女朋友,她心里一直很內疚。
王才林:一看這個房子不行,哪個(女孩)瞧得起啊,是不是啊。我肯定難受。
因為是一樓,房子背后就是山,這里陰暗潮濕,經常還會有蛇直接爬到了家里。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集團退休職工劉香澤:我當時喂了雞,這么大的蛇就爬到家里來了。家里經常有這些,蜈蚣、蝎子什么都有。
劉香澤告訴記者,她的兒子從前一直在外地打工,2011年生病之后到現在,就始終待在家里了。現在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全得靠著他們夫婦倆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費。為了節儉過日子,他們在山邊種上了菜、自己還養了雞鴨,有時就用撿來的一些柴火做飯燒水。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集團退休職工劉香澤:這個地方,柴禾還有,有時人就辛苦一下就行了。
劉香澤說,雖然房子住得很狹窄、日子過得清苦,但比起那些更困難的家庭,他已經很知足。最讓他滿懷希望的一個消息是,蒲紡集團從2010年開始了棚戶區改造。現在,搬進新居的希望,離他越來越近。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梅愛:2010年年初開始,到2010年5月份,,當時確定了2251戶的對象,主要是房屋比較簡陋,建廠初期,70年、71年建的房子,磚木結構,一般就是最高的是兩層樓,大部分是兩層樓,有的一層樓,比較簡陋,房子面積比較小,還有一部分是危房。
據了解,蒲紡集團首批推進了574套棚改房,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資金1100萬元,赤壁市配套1000萬元,職工購房款1600多萬元,2013年11月,這些棚改房已經完工并逐步交付使用。而在女兒的資助下,劉香澤一家也申購到了一套90平米的棚改房。當記者來到劉香澤的新家時,這個三居室的裝修,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記者:心理是什么感覺?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集團退休職工劉香澤:那感覺我高興啊。
劉香澤兒子:第一次過來看的時候,肯定高興了,我在那個(舊)房子里,住了三十年。
劉香澤告訴記者,他買這個房子總共才花了5萬多塊錢,房子雖然有90平米,但除去補償老房子的30多平米后,他只需要交余下的50多平米的房款。每平米價格900元。這僅僅是周邊商品房價格的三分之一。
劉香澤的兒子:節約了20萬元。
蒲紡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梅愛告訴記者,目前已經建成的574套住房,僅僅是蒲紡集團需要改造項目的四分之一,棚戶區職工希望能夠繼續推進,甚至能夠再快一些。但是,建設無法回避的最主要問題還是資金問題。第一批建成的這574套房,都是按照900一平米的成本價出售給住戶的,而按照現在的建筑要求和成本,還是按照這個價格出售給住戶的話,資金缺口太大。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梅愛:你想想我們現在,每一戶的居民,就是574戶的居民,大約我平均算了一下,三萬五千塊錢左右,平均就是一戶買到手,三萬五千塊錢。現在我們目前針對這個棚戶區的房子是磚混結構,按照現在新的建造要求的話,必須是框架結構,框架結構,這個建造的成本就要高了,可能(買一套房)達到7萬元錢,7萬元錢,他也不一定接受得了。就這么個問題。很難推進,推進不下去。
同樣感覺到壓力的,還有赤壁市分管棚戶區改造工作的副市長宋慧宇。
湖北省赤壁市副市長宋慧宇:國家的補貼資金也是有限的,包括我們地方配套也是有限的。比如說我們現在近期建起的一期的房子,八九十平米的房子,實際上他們職工只需要拿四萬塊錢出來,這一套房子(成本)要多少錢呢,七八萬塊錢,拿一半錢出來都肯困難,到目前為止,據我了解還有100多戶沒有拿鑰匙。
未被改造的棚戶區居民的孩子們在學習交流
宋慧宇表示,蒲紡集團棚戶區困難戶多、問題多、矛盾突出,政府將針對蒲紡棚戶區的具體情況分類進行推進改造工作。對于一些特別困難戶,采取廉租房等形式解決當前的住房困難問題,另外就是充分聽取棚戶區群眾意見,想方設法繼續推進棚戶區改造。
宋慧宇:我們正在做的就是對這些有意愿的,就是接受現在這些政策的國家補貼一萬三千塊錢,我們政府在適當補貼,就需要他們自己拿出多少錢給他算個帳,如果他們愿意接受,我們還是要繼續推進。
【半小時觀察】
襄陽的棚改不輕松,這不只是因為這里三線企業多,形成的棚戶區面積大,困難人口多。更重要的是,需要建設的資金,與棚戶區居民的支付能力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收入水平低,是棚戶區居民的共性特點,資金壓力大,是棚改的共性難點。對此,各地都在嘗試一些辦法。今天我們在襄陽的嘗試中,又看到了打算引進廉租方式解決特困家庭搬遷的新思路。無論最終用什么辦法,提升棚戶區居民的生活品質,改善他們的住房條件,正在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共識。棚戶區改造有它商業運作的一面,更有社會福利和人間溫情的一面,有了這樣的前提,我們就不怕沒有創新的思路來解決具體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