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的實踐表明,新醫改的大方向是正確的
2009年,中國之所以啟動新醫改,正是因為過去形成的醫藥衛生體系已嚴重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其中三大體制弊端尤為突出:
慢病逐漸成為大眾疾病譜的主要風險,而舊有體制缺乏有效分擔風險的制度安排,個人家庭因此承擔了過大的疾病經濟負擔,此乃“看病貴”問題;服務供應受制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等級規劃和資源配置,造成“三級醫院水泄不通、基層醫療門可羅雀”的“看病難”問題;廣大醫務人員長期處于公立醫院“單位人”的事業編制定位,行政管制和市場體制的內在沖突,是“大處方”“紅包回扣”現象的制度根源。
針對上述制度問題,中國式醫改做了什么?廣大群眾得到了什么實惠?還有哪些問題群眾不滿意?這應該是客觀、理性認識和評判國家醫改的基點。歸納起來,中國式醫改有兩大關鍵點:
第一,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形成政府投入主導下企業、家庭共同參與的多元籌資機制。收效如何呢?從醫保覆蓋率看,自2009年醫改方案全面實施以來,全國參保人群已高達95%以上。
根據國務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入戶跟蹤調查,參保人群不僅獲得了越來越可及的醫療增值服務,其自費負擔還明顯降低。全民醫保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公共財政補需方,參保群眾得實惠。從實際數據看,醫改正在逐步實現這個目標。
第二,推進醫療服務體系改革,旨在提高醫療服務供應能力和效率、質量,更好滿足醫療服務需求。
醫療服務體系改革沿著兩條主線同步推進。一方面大力探索公立醫院的機制體制改革,包括管辦分離、補償機制、多點執業、分級診療等制度的完善創新;一方面積極推進公平、有序的市場開放政策,有利于形成公立、民辦醫療服務的有效競爭、相互促進。
事實上,社會總需求無非就是基本和非基本兩大部分組成,所以政府辦醫與社會辦醫的根本關系是相輔相成。因此,醫療服務體系改革的兩條主線符合其基本目標的訴求。當然,服務體系改革遠比籌資改革更有挑戰性,涉及的體制藩籬更多更深。醫療服務體系改革是長期任務,不僅需要智慧和勇氣,更需要耐心和堅持。
中國醫改已進行了5年,直到今天仍然是人們熱議的重大公共政策問題。基于不同的視角,人們對醫改政策的認識、觀點、評判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并非中國獨有,事實上哪個國家又不是如此呢?
但是,分歧歸分歧,事還得做,像醫改這樣人人關心的民生大事,無論如何改都會有不足,但不改問題更大。過去幾年的實踐表明,新醫改的大方向是正確的。
改革并不怕存在問題,應對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繼續改革,而不是左右搖擺,更不可走回頭路。只要大方向正確,就該勇往直前,在行進中不斷完善修正,才是實現改革目標的最優路徑。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國務院國家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