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并不矛盾。”日前,城市化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主任研究員李津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湖南省長沙縣的發展之路予以點評時認為,長沙縣在采用分類考核之后,經濟逐步轉型,由粗放型向統籌兼顧型發展,縣域經濟在不斷增長的高基數上仍然以驚人的高速發展,可以說是真正闖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星沙模式”。
據悉,從2008年開始,湖南省長沙縣提出“分類考核 統籌發展”戰略,率先取消GDP考核指標,僅以1%的土地創造財富,99%的土地用來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長沙縣劃定“南工北農”的區域版圖,對北部農業鄉鎮強調保護生態、發展高效農業。這種不惟GDP的發展方式,卻并沒有輸掉GDP。5年過去,笑攬國家級生態縣等綠色金字招牌的同時,長沙縣GDP仍以年均16%的速度高速增長,縣域經濟排名在全國百強縣中從第37位躍居第13位,穩居中部第一。媒體稱其為“一個不惟GDP論英雄的湖南樣本”。
長沙縣的分類考核最大的亮點何在,對全國縣域經濟發展啟示意義何在?李津逵指出,長沙縣的分類考核的最大亮點就是保住了北部鄉村的綠水青山。他說:“長沙縣南北地理區位差異明顯,撈刀河以北缺少發展工業的區位條件和配套條件。假如不顧客觀實際以同樣的標準考核北部鄉鎮,必然會造成降低門檻、揀進籃子都是菜,引進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項目,使北部鄉村喪失得天獨厚的生態價值。相反,‘南工北農’的空間戰略尊重了客觀實際,因地制宜,全縣一盤棋,這是縣域經濟發展中按主體功能分區的成功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