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年輕的城市,就是石河子。
站在世界看——它曾被聯合國授予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
站在全國看——它曾被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它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具有獨特魅力的西部生態型城市。
站在新疆看——它是天山北坡經濟帶的重要支點,正迅速崛起成為一座現代工業新城,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此紛紛落戶,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站在兵團看——它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兵團經濟社會發展排頭兵的重任,經濟總量已占全兵團GDP的四分之一。
從不同的角度,石河子市都是魅力無窮、活力四射,成為自治區和兵團全面推進城市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化”進程的引領者和典范。
兵團黨委常委、農八師政委宋志國說,石河子魅力和活力的產生,得益于近年農八師實施的以城市為主體,以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為兩翼,“三化”深度融合、互動發展的戰略。
新引擎——以城鎮化為載體,聚集資源,加速發展,書寫屯墾戍邊的新篇章“將農八師和石河子市機關整體搬遷到開發區去!”2001年,就在上任農八師師長不久,宋志國就向師市黨委提出這樣的建議。這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強烈震動。
當時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戈壁荒灘野草叢生,僅有一條兩車道的低等級路面。可以想象,有誰愿意放棄市區舒適方便的工作生活環境,而奔波勞頓在荒涼的郊外開發區呢?
然而為了石河子的發展,將政府機關東遷至開發區勢在必行,更是明智之舉。正是這種超前靈活的思路,抒寫了石河子的城鎮化建設史上濃墨重彩的大手筆,更打開了人們思想上的束縛。
思想解放春風拂過,創新思維結出碩果。時至今日,走進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道路兩側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八縱九橫、寬闊平坦的17條大道,已成為進入石城的新景觀;東苑群島、香格里拉、天富名城等一批設計新穎、風格獨特的住宅小區相繼建成,包括世紀公園在內的一批公共設施投入運行,把這個城市打扮得更美。
10年間,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常住人口從7000人增加到近5萬人,生產總值從3億元增加到60億元,稅收從4000萬元增長到近9億元。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了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的璀璨亮點之一。
6年前,雄峰集團在國家級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新疆天盛實業有限公司。去年8月10日,該集團又投資9億元,在石河子市北泉鎮工業園開工建設了天恒紡織有限公司50萬錠緊密紡紗項目。據雄峰集團董事長何興榮介紹,出于對石河子這座軍墾新城的熱愛,雄峰集團在未來幾年內將把紹興總部現有的紡紗、織布、印染生產全部轉移到石河子。
浙江寧波合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立國感慨地告訴記者,雖然地處西北邊陲,但石河子處處透出的時尚、文明、開放、包容的時代氣息,使他愛上了這座美麗的城市,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在這里投資的信心。去年,該公司已開始實施70億元投資大項目,正加速建設年產40萬噸的有機硅及配套項目。該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將形成100億元以上的產值。
在石河子,有像羅立國一樣想法的企業家還有很多,他們來到石城投資,正是被這里迷人的環境所吸引。
短短10年,石河子市以城市和開發區為平臺,打造招商引資洼地,企業數量從十幾家發展到750多家,生產總值由26.1億元增加到108.4億元,占到農八師石河子墾區經濟總量的73%,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城市成為了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硬實力——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超前思維,敢為人先農八師工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有過輝煌,但進入90年代,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工業進入徘徊期。就在新世紀初,農八師石河子市黨委開展了解放思想大討論的活動,并學習區內外尤其是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發展的成功經驗,作出了農八師由“抓農業帶全局”向“突出工業主導地位”轉變的決定,在全疆首先明確提出“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著力抓項目,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
2002年,兵團工業領域傳出一條爆炸性新聞:臺灣著名企業“康師傅”落戶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標志著石河子對外開放走出重要一步。“康師傅”打破常規入駐石河子,帶給石河子人的不僅是思想的洗禮,更是思維方式的突破——以城市為平臺,狠抓招商引資促進發展。
繼“康師傅”之后,在短短4 年時間里,臺灣“旺旺”,江蘇“雨潤”“華芳”,浙江“娃哈哈”“雄峰”“弘生”,內蒙古“伊利”,北京“燕京”等10余家著名企業紛紛落戶石河子。據統計,“十五”以來,農八師、石河子市累計引進資金162億元;知名企業入駐石河子后,為石河子新增了3.7萬個就業崗位和近20億元的稅收。
短短10年,由于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迅速崛起,石河子建成區面積從25.6平方公里擴大到52平方公里。石河子人可以驕傲地告訴大家:我們用10年時間,再建了一個新石河子。
從2000年到2009年,農八師、石河子市工業增加值由11.6億元增加到46億元,年均增長14.2%,化工、紡織、食品、能源、農業裝備、建材六大支柱產業占師、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0%以上,產業生產規模和品牌效應不斷凸顯,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空間——農業為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拓展更廣闊空間農業,是兵團的基礎產業。從墾荒屯田到農業現代化水平全國領先,兵團人在農業方面創造出了令世人信服的業績。但進入新時期,在激烈的市場經濟大潮中,農業生產周期長、積累緩慢、職工群眾增收乏力、抗風險能力弱的弊病逐漸顯露出來。兵團農業具有的規模、裝備、科技、組織優勢,難以形成經濟優勢。如何尋求突破?農八師、石河子人給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千家萬戶的農業分散經營在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前,往往反應總是慢半拍,讓人吃盡了苦頭。”多年從事經濟工作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總經濟師鄭明建感觸頗深,他說,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兵團許多農產品沒有經過精深加工實現增值,只賣了原料。
為改變這種局面,農八師在引進一批乳制品、肉制品、飲料、酒類等食品加工企業的同時,進一步把原有的特色養殖業、特色種植業做大做優,使團場成為了農業產業化生產的“ 第一車間”,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優質的原料。從此,師、市農業與農產品企業緊緊地捆在一起,互為依托,相互促進,也為彼此打牢了基礎和拓寬了發展空間。
過去一直處于“短腿”狀態的農八師畜牧業,近年因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引進得以快速發展。2003年,農八師一次性大規模購進4300頭優質奶牛,邁出強勢推進全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第一步。到去年底,全師已建成規模化養牛場59個,優質奶牛存欄近4.5萬頭,年產鮮奶12萬噸。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為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引進臺灣旺旺食品、內蒙古伊利乳業、南京雨潤等乳業項目立下了汗馬功勞。
依靠棉花產業優勢,浙江雄峰集團、江蘇華芳集團、沙特阿吉蘭等企業落戶石河子,近150萬紡錠和1000多臺寬幅無梭織機等項目,使石河子墾區年產30多萬噸棉花就地轉化成棉紗和棉布,棉花的資源優勢得以凸顯。如今,一座位于我國西北地區高水平、有特色的輕紡城初具規模,正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的輕紡加工、貿易中心。
在食品產業,臺灣頂新、北京燕京、浙江娃哈哈、中糧番茄等一批有實力企業,紛紛與石河子聯姻,食品年生產能力突破150萬噸,這也標志著石河子已成為新疆產業規模最大、知名企業最多的食品產業集聚區。
在農機制造業,新疆天業集團,節水器材年供應能力達到1500萬畝以上;由貴州航天集團自主設計、制造的采棉機,已形成年批量生產150臺采棉機能力,且填補了國內采棉機生產的空白。
截至去年底,農八師石河子市農產品加工值與農產品總產值之比由2000年的0.66∶1提高到1∶1,為工業經濟服務、為城市發展服務的農業發展模式基本形成。
今日的石河子,已是一座集城市化、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于一體的迷人城市,正釋放著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