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污染、城市污水、過度使用化肥……在種種污染源侵蝕下,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如今滿目瘡痍,土壤安全正岌岌可危。《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吉林、廣東、江蘇、河北等地調研了解到,土壤污染問題正逐步動搖我國糧食安全根基,在垃圾圍城、土壤重金屬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無好地可用、無好糧可吃等問題正引發民眾擔憂。
土壤污染侵蝕“舌尖上的安全”
土壤污染造成的糧食安全問題,往往導致“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個鎮的糧食出問題,全市甚至全省都被市場“拋棄”。
“看到哪個縣出了毒大米,那個省的大米都不敢買了。”多位廣州市民近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而年加工量達4萬噸的廣東某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則透露,由于土壤污染,該廠的產品在某批次被檢出鎘超標后,聲譽一落千丈,銷售量銳減一半。“消費者不知道土地到底被污染沒有、污染有多大,即使產品都是檢測合格才出廠,很多人也不相信。”
對此,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表示,民眾出于天然的安全性保護心理,很難會選擇出現“鎘大米”等問題的農產品地區所產糧食,這往往導致“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個鎮出問題,全市甚至全省都被市場“拋棄”。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撐、農業機械化等關鍵環節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保障機制,去年糧食總產達60193.5萬噸,同比增長2.1%,取得“十連豐”。但高殘留、“毒大米”、重金屬超標等問題頻頻出現,土壤污染問題已間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并造成一定的社會恐慌,使糧食質量出現信任危機,并危及我國糧食安全。
去年,廣州市的一項抽檢結果顯示44.44%的大米存在鎘含量超標,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分析,“鎘米”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大米產地土壤遭受鎘等重金屬污染,在食品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土壤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緩。而隨著“鎘米”事件持續發酵,從大米生產企業到大米市場,再到農戶,整個產業鏈條都遭到沖擊,一些糧企要么停產要么減產,糧食庫存不斷增加,大米價格持續下滑,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記者,當前我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這些糧食可養活4000多萬人。不管是土壤重金屬污染還是面源污染,所帶來的危害不斷通過農產品影響人們健康,加上以往土壤污染數據不透明及環境污染問題多發,還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恐慌心理。
土壤“多路吸污”難治理
以農業生產為例,不斷“增肥”的施肥方式已經讓土壤不堪重負,耕地陷入“越施越肥、越肥越施”的怪圈。
位于珠三角邊緣的韶關大寶山礦區,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曾長期存在廢土廢石露天存放、廢水直接地表排放等嚴重問題,本世紀初進行的監測顯示,當地土壤含鋁超國家標準44倍,含鎘超標12倍。韶關市環保局副局長張彬表示,對于大寶山礦區的污染控制,現在仍是“枯水期沒事,豐水期沒法”,降雨豐富的當地每年會有近7個月無法控制污染。
“工業污染、城市污水、農業投放等多種污染源,對土壤形成了綜合性污染,并產生累加效應,呈 現 新 老 污 染 物 并 存 、 無 機 有 機 污 染 混 合 的 局面。”河北省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站長唐鐵朝認為,土壤污染的途徑眾多,從來源看大體包括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固體廢棄物以及病原微生物。
廣東省耕地肥料總站站長曾思堅稱,當地土壤污染原因多樣,有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等面源污染,有工業廢水廢棄物污染,還有礦區周邊因采礦等造成的污染,這些污染源目前都難以控制。
以農業生產為例,不斷“增肥”的施肥方式已經讓土壤不堪重負,耕地陷入“越施越肥、越肥越施”的怪圈。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潘根興表示,由于化肥不含有機質和腐殖質,大量使用化肥后,土壤團粒結構就會遭到破壞,造成土壤板結和肥力下降。當土壤和作物處于不健康狀態時,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作物發病率高,因而又不得不加大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造成污染加劇。
作為國家的糧食主產區,吉林省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已十幾年不施用農家肥,化肥畝施肥量達50公斤以上,全省85%以上的耕地每年都使用化學除草劑,平均每公頃用量約5公斤。同時,各地因覆膜面積不斷擴大,土壤殘留地膜碎片增多。“不僅污染土壤,對地下水和食品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吉林省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專家賈乃新表示。
治污有待詳細數據支撐
“從公開數據再到進行全國土壤污染治理距離還很遠!目前掌握的僅是全國土壤污染的總體態勢,給出準確的土壤污染面積數據有較大困難。”
當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使全國土壤污染數據“迷霧”開始消散,但是,土壤污染詳細調查數據、污染控制難和修復技術滯后等多重難題仍困擾著我國土壤污染治理。
一年前,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正偉申請有關部門對全國土壤污染數據進行信息公開,但被環保部以“屬于國家秘密”為由拒絕。歷經近十年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對比“七五”時期,全國表層土壤中無機污染物含量增加比較顯著,其中鎘的含量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區和沿海地區增幅超過50%,在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增加10%到40%。
“從公開數據再到進行全國土壤污染治理距離還很遠!目前掌握的僅是全國土壤污染的總體態勢,給出準確的土壤污染面積數據有較大困難。”廣東省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總工程師劉文華告訴記者。多地基層官員認為,較為“粗線條”的調查結果,對地方的土壤治理來說作用并不大,因為就算是一個地方,可能一塊地跟另一塊地的差別都很大。
記者獲悉,當前,全國以及省市一級更清晰的污染數據并不全面。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執法監察局局長李師稱,據國土資源部和廣東省2012年通過驗收的調查顯示,僅珠三角地區,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三級和劣三級土壤就占到土壤總面積的22.8%,主要超標 元 素 為 鎘 、 汞 、 砷 、 氟 。 然 而 , 除 了 這 個“22.8%”之外,廣東土壤污染的整體狀況究竟如何,就成了一筆“糊涂賬”。
一些地方不愿意公布本地土壤污染的具體數據,最大的理由是“數據敏感,怕引發恐慌”,但“公布不恐慌,不公布反而恐慌,讓大家知道哪些土地是安全 的 , 哪 些 是 不 安 全 的 , 正 應 了 老 話 ‘ 說 破 無毒’。”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小平直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