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孫龍)“以戶籍、土地二元分割為代表的制度設計缺陷所帶來的深層次問題日益突顯。”第十屆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主任毛如柏4月19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表示,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鎮)快速聚集所帶來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環境污染、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治理結構滯后等制約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半城市化”難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通過對比《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按城鎮非農人口與總人口之比計算出的城市化率數據與國家統計局按全國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計算出的數據,毛如柏認為,2007年至2012年,兩者數據之差分別約為12.01、12.40、12.82、15.51、16.56、和17.24個百分點,每年涉及人口在1.62、1.67、1.72、2.06、2.20、2.32億人左右,并呈遞增趨勢。這部分數據顯示的人口,本沒有真正城市化的農民工卻“被城市化”了。有學者把這種城市化稱作“半城市化”、“淺城市化”。這部分農民工相當部分還沒有在城鎮站住腳,他們缺乏穩定的就業和城鎮固定的居所。即使一些已長期生活在城鎮的農村戶籍的居民,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難以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與社會保障。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內需在城市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潛力也在城市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全厚認為,我國的城鎮化是我國社會的進步,甚至是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紅利。但是,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融資,而城鎮化融資最核心的問題是政府投資過多,這會造成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沉淀資金太多,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我們下一步的工作一定要使地方政府債務逐步走向相對收斂,才能解決下一步融資的問題。”趙全厚認為,城鎮化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場而沒有政府指導,要考慮政府融資更多地采用商業化融資的渠道,要更好地分析政府的投資邊界。同時,在城鎮化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到城市群、城鎮群之間的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