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數據顯示:上海60歲以上老人已占全市人口的27.1%,城市老齡化程度居全國之首。如何正視這一關乎民生的社會問題,創造性推進為老服務工作,業已成為各級政府亟需思考、亟待解決的重大事項。
近來,浦東新區十分重視為老服務工作,新區政府針對人口老齡化、養老需求多元化的趨勢,統籌安排、全盤考慮,新區民政局殫精竭慮,在完成目標任務的同時,夯實基礎,依托街鎮,把為老服務工作有效地落實到社區。
街鎮,是我國行政框架內最為基層的一級政府機構。黨的大政方針和政府的行政決策最終要通過街鎮“滲透”到社區、落實到民間,它起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互動作用,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如同其他工作一樣,浦東新區的為老服務工作正是發揮了街鎮的積極性,使之有了新發展。
據日前舉行的“浦東新區2014年市、區兩級政府為老實事項目推進工作現場會”透露:今年,全區將新增公建養老床位1050張,社會建養老床位150張,新建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6家,新設老年人助餐點10家,為5.46萬人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具體的建設指標在現場推進會上,都被明確下達到具體的街鎮。正是:任務有目標,措施到街鎮。由此,浦東新區為老服務工作實現愿景有了一個令人置信的邏輯支點。
我國行政工作有條規律:力量來自社會,經驗出自基層。就街鎮一級政府機構而言,直接接觸社區、聯系群眾,對民眾的困難、訴求最為了解,知曉替民排憂解難的“切入口”和為民辦好實事的“直通道”。康橋鎮的“社區助餐公益行”就是一個例證。鎮政府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引入社會企業,實現了“餐飲工作由餐飲行業操作”,讓老年人吃上了安全衛生的飯菜,目前,這一社區助餐模式,日送餐量150余份,助餐獲益老人500余人。
街鎮政府一旦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有條件上,一時沒有條件也會想方設法創造條件上。東明街道在街道底子薄、社區基礎弱等情形下,充分運用政策優勢,盤活存量硬件資源,購置了一棟四層辦公樓,將全部改建成公辦養老院,設100張床位,內部設施、外部環境、專業服務和機構管理均按四星級養老院標準設置。南碼頭街道“擠”出建筑面積分別為8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的兩處用房作為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并委托第三方專業養老社會組織對日間照護中心進行管理,針對入托老人的不同康復需求提供專業化服務。
時下,為老服務工作呈現多元化、多層次、多樣化的態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家庭盡責成為合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一條路徑。政府主導,既要體現在決策方面,更應當體現在落實方面,而街鎮正是落實這項目工作的必由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浦東新區的經驗值得總結,值得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