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第二批4531套公租房意向登記快要截止報名。廣州市保障辦表示,截至14日共有6689戶家庭參加意向登記,其中最搶手的是單間,目前已有2128戶一人家庭報名,房源只有207套,相當于每10戶家庭搶一套房。
與單間“10搶1”、供不應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公租房供過于求,有房沒人要——苗和苑、亨元花園、平德苑意向登記戶數未達到房源套數。這種情況在3月底完成的第一批公租房配租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單間“54搶1”,三房一廳的房源卻過剩,421套房只有166戶申請。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公共財政斥巨額資金建設,以較低廉的租金出租給暫時無力自置居所群體的公共租賃房制度,既是一項解決城市中低收入階層的福利,亦是抑制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輔助手段。出現“冰火兩重天”現象,有的戶型、有的地段公租房一房難求,有的又無人問津,不免與政策的初衷相悖——房源不足,減損住房保障水平;房源閑置,造成公共資源浪費。
“大戶型”公租房與單間同“房”不同命昭示,我們身處這座城市,單身人士比家庭對公租房的需求更大、更迫切。試想,城市房租高企,又禁止群租,那么多收入偏低的產業工人、大學畢業生、公司白領怎么???租金相對便宜的單間公租房便是最好選擇。同時,也說明公租房在規劃建設之初,對市場需求信息了解得還不夠充分、全面,對一些細節考慮得還不夠周全。如果做足事前準備功夫——符合條件的保障對象有多少、家庭與單身人士比例多大、對公租房的要求是什么、租賃意愿如何等,恐怕就不會出現今天這種尷尬局面。
其實,除了不同面積戶型的比例之外,公租房建設過程中還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優化。選址是直接影響需求與保障力度的參數之一,而出于土地及建設成本考慮,時下許多城市公租房都選擇在相對較為偏僻的郊區地帶,廣州也不例外。郊區建公租房,建設成本是降下來了,租客的居住成本卻上去了。公租房的居住者以低收入群體為主,這個群體成本承受能力較差,住在遠離中心城區、缺乏生活配套設施的郊區,給他們的生活、工作帶來非常大的不便。
申請門檻是制約公租房保障水平的第二個因素。不同的城市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制定不同的入門條件,有高有低。有的只給戶籍人群,有的對非戶籍人口開放。有的要求申請者必須與用人單位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有的則要3年。由此導出的問題還有嚴格的手續與繁瑣的審批,個別城市就算各種證件齊全,至少也要等90天時間。
細節決定成敗。公租房建設,不僅需要大手筆投入、大力度建設,還要注重許多細節。畢竟,它是一種針對特殊人群的特殊產品,細節欠妥不免影響大局。無論是在小區選址、密度安排、房屋面積、配套設施,還是申請條件、審批流程、退出機制等方面,都要充分照顧保障人群的感受與需求,將公租房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公租房動用的是公共財政資金,是納稅人的錢,一定要花得科學、合理,符合效率原則,避免單間“10搶1”,更要防止建好房子沒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