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保部要求,今年年底前,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區域將向公眾公布權威版霧霾“源解析”報告,北京、天津、石家莊則要在今年6月底前公布相關數據。記者昨天從環保部門獲悉,上海已取得“源解析”的初步成果,工業和交通是主要污染源,外來污染物僅占兩成。
58%源自工業和交通
對大部分公眾來說,“源解析”是個陌生的詞。“通俗來說,源解析就是去分析PM2.5的來源有哪些大類,每個大類對環境污染的貢獻率是多少。”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解釋說,“比如,電廠、機動車多大程度上造成了環境污染。”
根據最新的解析結果,上海的主要污染源是工業和交通,工業包括15.4%的工業工藝過程排放、10.2%的工業鍋爐和爐窯排放、7.3%的電廠排放;交通主要是機動車和船舶飛機,占25.8%。其它為10.4%的揚塵、5.4%的民用涂料和餐飲、3%的農業和生物質、1%的海鹽和植被,以及21.5%的上海以外區域的排放。
但這份結果對應的采樣時間為2012年-2013年,2013年-2014年的數據則要到年底前公布。
伏晴艷表示,由于規范的源解析工作涉及手工采樣、濾膜稱重和實驗室化學分析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工作,其周期很長,“我們還要繼續做源解析工作,隨著實際排放發生變化,解析結果當然也在不斷變化中。”
源頭數據至少得測一年
伏晴艷介紹,本市環境監測部門從2009年才開始采集源解析所需要的數據,相比歐美國家,仍處在初級階段。“源解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復雜。”伏晴艷的助手、市環境監測中心大氣環境監測室工程師胡鳴向記者展示了監測人員在電廠、鋼鐵廠、飯店、農田等處采集數據的照片。胡鳴說,數據帶回實驗室后,先通過儀器分析,再利用模型進行分析、計算。飯店要區分中餐館還是西餐館,中餐里還要區分本幫菜還是其他菜系,因為它們產生的PM2.5不盡相同。汽車、船舶等移動源的采樣還要考慮不同年份、車(船)型、噸位、控制技術等。
就連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也在2014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坦言,“底數不清、機理不明、技術不足”是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頸之一,首要工作就是搞清污染“元兇”,而搞清“元兇”的重要研究手段就是“源解析”。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則在會上表示,做霧霾的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時間的監測,獲取大量的監測信息,做大量的源分析,需要選擇合適的點位進行長期的觀測和監測,采樣點位、采樣周期、樣本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人員的經驗都可能影響其精確性。
雖然復雜,但相關人士表示,根據環保部要求,源解析將作為一項追蹤評估PM2.5治理成效的關鍵技術工作,成為環境監測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污染排放清單擬定期公布
除了源解析結果要公布外,污染排放清單也計劃公布。日前,在“2014上海民生訪談”中,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表示,市環保部門正考慮適時向公眾公布排放清單,“如果你連排放哪來的都搞不清楚,那么科學實測就談不上了。”
上海的大氣污染排放清單中,點源包括電廠鍋爐、工業鍋爐、工業窯爐、工藝過程;移動源包括機動車、船舶、火車、飛機、非道路用機械設備;面源包括揚塵、植被、生活民用、農業。
張全介紹,目前正在商量如何進一步提高其準確性、科學性,為制訂下一輪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誰是“元兇”決定治霾方向次序
工業污染,燃煤排放,汽車尾氣,道路揚塵……到底哪個才是霧霾頻發的主要元兇,一直沒有準確的說法,相關行業甚至互相指責。不少地區曾經在霧霾鎖城時,將“元兇”歸結于南下的北方污染物。
汽車尾氣引發“源爭議”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氣物理所關于北京霧霾污染源的分析報告稱,北京PM2.5的來源中汽車尾氣占比不足4%,該結果與北京市官方公布的22%以上相去甚遠,而目前對于北京PM2.5機動車的尾氣占比從4%到50%的觀點均有。其實,爭議的不是數字本身,而是汽車尾氣究竟是不是北京霧霾的重要元兇,因為這將決定治理的方向和次序。
在此背景下,環保部開始“出手”污染源解析。根據安排,到2014年6月底前,北京、天津和石家莊三個城市將首先完成污染源解析的初步結果,到2014年年底,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完成源解析的初步工作。
分析PM2.5來源費用貴
據中科院專家介紹,空氣污染物源解析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傳統的“源清單”法是一個個煙囪、一個個廠房去檢測到底排放出了什么東西,但這一方法只對煙塵、二氧化硫等一次排放的污染物有效,PM2.5、臭氧等二次反應都不適應。方法二是源模式和清單相結合,但這種模式對二次生成的機制不太清楚,尤其是有機碳和含碳氣溶膠的生成機制不清楚,所以估算出來的差距是數量級的區別。而目前廣州等城市進行源解析的方法為“受體模式”,通俗地講就是用濾膜上采集到的污染物倒推來源。這種方法所采用的PMF(positivem atrix fa-torization)模型是美國環保署所采用的,也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標準的受體模式法。
除方法繁復外,PM2.5的來源分析不僅周期長,還十分昂貴。廣州源解析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介紹,此項目至少要對500對左右的膜樣品進行分析,這在國內源解析項目中樣本算是最多的,“沒有500萬元弄不出來。例如,要對一個多環芳烴進行檢測至少需要3000元。”而在這個源解析項目中,地化所實驗室一共要檢測分析二次氣溶膠、硫酸鹽、硝酸鹽等150多種污染物,其中包括10多種陰陽離子、30多種金屬、還有幾十種有機物質。
不同城市季節都有差異
由于研究的樣本不同,監測點位不同,使用的方式不同,源解析結果都不盡相同,這也是之前“源爭議”產生的根源。環保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表示,霧霾來源眾說紛紜,科研報告相互打架,其原因就在于源解析工作不好做,“對于研究機構來講,源解析可能只是一個論文或課題,但對于環保主管部門來講,環保部門要就此治理,所以環保部的數據力圖使分析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一些。 ”
朱建平表示,源解析最好能有一年完整的觀察,因為春夏秋冬不同季節,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另外,在一個地方做的源解析工作,可能不能代表一個城市的情況,在一個城市做的情況,可能不能代表另一個城市的情況。所以,各地得出的最新源解析很有可能只是階段性成果,是個別樣品得出的結論,想要真正弄清當地的PM2.5構成,還需要各地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新舉措]
空氣污染數據今起實時更新
AQI為優、PM2.5濃度卻超標的情況不會再出現
晨報訊空氣污染驟增,權威部門發布的監測數據卻仍顯示良好,此類由于空氣污染數據發布方式帶來的指標滯后性問題,讓公眾實際感受與污染數據脫節。
為改觀這一空氣污染監測領域的突出問題,上海市環保局宣布,將于15日起改版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將原先24小時污染平均濃度改為發布當前1小時實時濃度,實時污染數據將更符合公眾的切身感受。
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介紹,我國頒布的“24小時平均”標準和世界各國的空氣質量標準基本相同,“24小時平均”的數據在空氣質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與每小時濃度基本一致,但當空氣質量急劇變化,在上海,特別是秋冬季節,“24小時平均”就可能和“每小時”有較大差異。比如,當空氣質量變差時,可能會出現PM2.5小時濃度已持續超過150微克/立方米,但AQI仍為優或良;而當空氣質量轉好時,又可能會出現PM2.5小時濃度已持續低于75微克/立方米,但AQI仍為中度污染或輕度污染的情況。“因此,這次上海決定以每小時來評價空氣質量,讓指數更加符合公眾感受,空氣寶寶的表情變化也因此可能更豐富,說不定短時間內就笑臉轉哭臉,更像真寶寶的表情變化。”
市環保局副總工程師羅海林介紹,本次空氣質量發布系統改版,主要是改進了空氣質量指數的算法,以每小時來計算,但空氣質量指數的分級、健康影響和建議措施維持原有標準,不會影響市民的使用習慣。
此外,空氣質量預報和空氣重污染預警仍主要基于顆粒物平均濃度來預測未來24小時或者48小時空氣質量等級,并以AQI作為重污染預警啟動的判定條件,“以顆粒物當前1小時濃度計算空氣質量指數解決了滯后性問題,但也會出現實時空氣質量指數波動大,易出現瞬間高值的情況,而在目前的預測預報水平下,難以準確把握每小時的濃度值或指數值,因此預報預測、預警仍以平均濃度為參考。”羅海林說。
[實用提醒]
空氣質量發布軟件正版有“空氣寶寶”
目前,手機軟件中,涉及空氣質量發布的非常多,數據來源和評價方法也各不相同。市環保局再次提醒市民,請認準名稱為“上海空氣質量”,軟件圖標和界面上有空氣寶寶形象,并且標有“數據來源: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字樣的官方正版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