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哈爾濱4月14日電(楊海全、通訊員張樹永)隨著氣溫逐漸回升,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也拉開了今年270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市區4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集中整治的序幕。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央企合作等七種模式推進棚戶區改造,短短幾年時間,牡丹江市讓6.9萬戶棚戶區居民圓了“安居夢”,全市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9.7平方米。牡丹江市推行的房源并軌、產權共有等做法均走在黑龍江省前列。
棚戶區改造讓城市天藍百姓心暢
進入冬季后,嚴重的霧霾天氣侵襲了我國大部分地區,然而,四面環山的牡丹江在冬季供暖期幾乎沒受到霧霾的影響。家住愛民區的張大爺高興地說:“棚戶區改造拆掉大量小煙囪,天空變透亮了,你看這地面的積雪,都半個多月了還是那樣白。”
據了解,牡丹江市中心城區5000平方米以上的棚戶區共有108片,占地面積721萬平方米,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7.4%;總拆遷面積413萬平方米、6.9萬戶,約占整個市區的1/3。大面積棚戶區的存在,影響了百姓的生活質量,阻礙了城市的發展。
牡丹江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土地捆綁式開發、棚改項目與保障房建設相結合、市區共建、央企合作七種模式,舉全市之力推進棚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設。近兩年,牡丹江還引進央企中國二十冶集團,借助其雄厚的資金實力、良好的企業信譽和規范的工程管理,采取BT方式強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大大提高了保障房工程質量。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資超過200億元,108片集中連片棚戶區基本完成改造,安置房開工面積56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320萬平方米。通過棚戶區改造,全市減少燃煤爐7萬個,每年減少煤煙粉塵煙霧排放量4500噸,新增綠地190萬平方米。2013年,牡丹江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45天。牡丹江市政府副市長崔培元說:“棚改實現了百姓受益、企業獲利、城市增色、財政增收的多贏局面。”
陽光征收讓群眾“搬得出、回得來、住得起”
寒冬時節,在鐵路三角線棚戶區項目現場,建設者依然緊張地忙碌著,這個由美國胡商集團和牡丹江市政府合作開發建設的國際物流園項目正在把昔日臟亂差的棚戶區變成現代化園區。作為老住戶,今年75歲的王大爺天天都到異地安置現場瞧瞧,他興奮地說:“春節前我們就能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樓,兒子將在園區找到新工作,真是太高興了。”
牡丹江全面推行陽光征收,解決棚戶區居民“遷得動”問題。通過實施“三公開三監督一開放”(即征收拆遷全程公開、工程建設全程公開、動態信息及時公開,強化群眾監督、強化媒體監督、強化內部督辦和安置房源一開放)工作機制,運用回遷安置房源認定公開電腦搖號和弱勢群體房屋征收全程代辦服務等工作方式,使征收工作公開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確保保障性住房項目順利落地。同時,制定出臺符合實際的廉租、公租房建設和棚改的扶持政策,對動遷戶上靠戶型面積差以低于成本價格銷售。
為了讓中低收入家庭能住得起樓房,相關部門還想方設法,多方面增加居民收入。他們與產業項目投資者簽訂非專業性用工優先聘用棚戶區居民協議,增加居民就業機會;對回遷戶中低保家庭成員、重大疾病人員和重度殘疾人員加大補助資金投入力度和就業輔導;在安置小區設置環境衛生、安全保衛、物業管理等公益性崗位;在與物業公司招標時明確約定,給予特殊人群“以工代費”政策,妥善解決好特困群體因住房條件改善而導致的生活成本增加問題,讓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回得來、住得起”。
舊小區改造力排城市“被遺忘的角落”
“地下管網全部換新的,臟、亂、差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真想不到,像我們這樣的舊小區沒有被‘遺忘’!”東安區花園小區的居民紛紛感嘆生活的變化。
近年來,牡丹江市提出打造宜居城市,在加快新城建設、加快棚戶區改造的同時,他們沒有忽視這兩者間的一個群體:短時間內無法進行拆遷重建的城市中心區舊小區居民。
2012年,牡丹江市對9個老舊小區、34棟樓的基礎設施進行了一次探索性改造,改造面積27.8萬平方米,近3000戶居民受益。2013年,他們堅持政府主導、居民參與的原則,啟動百萬平方米老舊庭院整治工程,主要涉及“天、地、門、面、線、道、綠、棚、窗、健”十個方面,共完成投資1.6億元。對163棟樓房進行坡屋頂改造,改造地下管網1.32萬延長米,完成地面硬覆蓋10.17萬平方米,新建、修繕化糞池95座,整修馬葫蘆1258個,給30個小區安裝了庭院大門,對23個小區進行了綠化,給21個小區新安了健身器材,拆除違章建筑744處,拆除配建棚廈643處。打造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區示范點,讓居民切實享受到深化文明城市建設帶來的實惠。
牡丹江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局長孫書鵬說:“今年我們還將集中整治市區4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市區新增綠地面積50萬平方米,讓牡丹江天更藍、水更清、樹更多、路更暢、夜更美、城更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