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透露:“總書記說,北京、天津這兩個城市太胖,其他城市太瘦了。”因此,做出一個具有城市競爭力的城市群是以后發展的目標,城市的功能要相互銜接、匹配、分擔。(3月28日/鳳凰網)
京津冀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三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城市的交通、醫療、教育等個方面的基礎設施都相對完備和先進,對流動人口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大約十年來,北京每年新增人口平均為60萬,有些年達到了80萬”,大量流動人員的進入和資源市場化配置后向大城市傾斜的原因,導致了京津“太胖” 其他城市“太瘦”。
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城市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導致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然而一個地區的環境資源承載能力比較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地接納外來人口,人如果太胖就會患上健康疾病,城市也不例外,京津“太胖”導致的土地高度利用,惡化環境、吞食綠色空間、交通、住房等一系列的問題也制約了城市本身的發展。而一些吸引力相對不足的城市則面臨著人才流失、住房空置、基礎設施難以發展的問題。可以說,城市的“胖瘦不均”是我國當前發展經濟亟須解決的問題,而面對這一難題,區域協調發展是第一選擇。
從小方面來講,解決上述三個地區的問題,就需要推動周邊地區的發展。當前大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勢就是城市規劃的不完善導致城市城市不斷地、無序地向外圍擴張,沒有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形成攤大餅式擴張,同時也間接地搶奪附近地區的資源,不對自身和周邊地區都是一種阻礙,比如大量的北京上班族在河北燕郊租房,這一行為只能拉高燕郊的房價卻對燕郊的經濟發展貢獻不大,試想如果河北本身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基礎設施足夠完善、產業布局足夠完備,這個現象是否能得到緩解?
而從全國范圍講,也存在地區的“胖瘦不均”,東西部地區的發展不平衡現狀更應該值得注意。我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的難度超乎想象,各個地區就像一個木桶的木板,任何一塊短板都會成為制約經濟長足發展的因素,當然各個地區先天條件的限制決定了不可能“十個指頭一樣長”,但是,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均等化,這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要義,而基層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有利于落后地區的發展。
不患寡而患不均,太胖的城市要瘦身,太瘦的城市則要增肥,而這不僅是關系國家的“外貌問題”,更是“健康問題”。